漠西自然被排除在外,與遼東接壤之漠北,自然將由臣服大明的諸部佔據,林丹汗亦可恢復部分所謂的先祖榮光,盤踞漠南,達成其所願。

如此,草原遼東,將註定是紛爭不休,大明高高在上,煽風點火,驅虎吞狼即可。

如此一個以大明為主導的戰後規則,不求能夠維持多久,只求在未來一段時間,能夠緩解大明之外患,圍困後金,給大明留出寶貴的喘息時間。

至於日久生變……

那也是日後之事。

他若功成,再怎麼變,也只是小疾小患,終有解決之時!

他若萬劫不復,那又與他何干!

……

事實上,任何一場戰爭,交戰的時間,往往都是短暫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處在行軍趕路,遊騎試探之上。

而在這無垠戈壁之中,更是如此!

戰爭的方式,亦是和農耕文明的戰爭完全不同。

沒有什麼攻城與守城,也沒有太多的排兵佈陣。

尤其是中原騎兵北征草原,最重要的,便是如何在保證己方大軍不迷路的情況下,且找到敵人!

這才是關鍵所在!

從古至今,絕大部分北征韃虜,失敗者,大都是敗在了這兩步之上。

只要這兩步皆完成,最後一步,消滅韃虜,失敗者,反倒是寥寥無幾。

畢竟,敢北征韃虜,必定皆是精兵強將,戰敗的可能性,自然極小。

而這次征戰,自然亦是如此。

戰略目的為威懾壓服,但既為威懾,那自然少不了血腥的殺戮。

對這馬背上的民族,不將他們打怕,不殺得他們膽寒,又豈會心甘情願的為大明所用!

大軍北出,匯合位於宣府外幾個臣服於大明的蒙古部落後,便一路北上,隨之而來的,亦是一路殺戮。

降者,抽調其軍,隨軍而戰,執迷不悟者,滅其軍,屠其族,精壯充為奴兵,孩童婦孺則作為戰利品,分配給隨軍征戰的幾支蒙古部落,壯大擴充其實力。

事實上,這種戰爭,要遠比在大明境內的戰爭,要暢快得多。

全員盡皆騎兵,在取之於敵,用之於敵的情況下,亦是沒有太多糧草軍械之憂。

如此戰爭模式,自然與農耕民族步步為營的作戰方式自然完全不同,千里奔襲,分割穿插,倒是與千年之前,冠軍侯率軍作戰方式頗為相似!

只不過,戰略目的的不同,也就導致了這種作戰方式,只適用於戰爭前期。

畢竟,一路上,也不是隻有純粹的殺戮,也有不少本就與後金仇恨頗深的部落,喜迎王師,然後派出精壯,隨軍出戰的,也有不少見勢不對,望風而降的,更別說還有那一路殺戮,一路上實力亦是飛速擴充的蒙古各部,以及實力同樣擴充了不少的李修本部主力。

戰略目的的不同,就導致了這支大軍,如滾雪球一般,隨著征戰的持續,亦是愈發龐大臃腫起來。

到最後,奔襲穿插的戰術,已經不再適用,轉化化為堂堂正正之道,一路橫推,徹底摧毀草原原本的所有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