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零五章 張家口(第1/2頁)
章節報錯
宣府。
九邊重鎮之一。
但在後世,宣府這個名字,反倒是隨歲月而消磨,取而代之則是張家口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名字。
事實上,在明初之時,張家口,這個名字,尚且不存在於宣府這個重鎮之中。
直到宣德年間,有一些張姓的居民居住在宣府西北側萬全右衛的長城腳下,逐漸形成了一個小鎮,小鎮就以居民的主要姓氏命名為張家莊。
宣德四年,萬全右衛指揮張文在這裡修築堡壘,並將其命名為張家口堡。
張家口,這個名字,才正式存在於大明的統治序列之中。
而後,因張家口地處邊陲,緊靠草原之因,張家口亦是與其他邊防堡壘一起構築起了宣府重鎮。
而到嘉靖年間,因為蒙古部落的分裂,導致其中俺答汗部沒有了補給來源,於是這一部的首領俺答汗多次上書明廷,請求雙方互通有無。
最終在隆慶年間,朝廷批准了互市的政策,從此大明與蒙古兩族在邊境開始了交易往來。
而互市的地點,則是落在了張家口這個不怎麼起眼的小堡之中。
於是乎,這個本不怎麼起眼的小堡,在兩國的互市之下,亦是飛速發展,從軍事重鎮,搖身一變,轉身為整個大明都可以說得上的商業重鎮!
而晉商的崛起,自然與這張家口脫不開關係。
畢竟,沒有朝廷組織的互市,沒有朝廷開啟的這個口子,偷偷摸摸倒賣物資,終究只是小偷小摸,成不了大器。
而朝廷親自開啟這個口子,而隨著時間推移,自然就形成了一個個利益集團。
上下打點,如今的張家口,儼然已經成了晉商門的天下,朝廷所謂的禁令,在這裡,已是形同虛設。
每時每刻,張家口那穿梭於大明與草原的商隊,皆是如流水一般,幾乎從未有過停歇。
而這些商隊滿載的物資,最終會送到何處,亦是顯而易見。
大明富庶,什麼都不缺,可草原上的蒙古部族,那苦寒之地的遼東,可沒有什麼是不缺的。
張家口一座城池,供養著大明北方的所有敵人,也養肥了一大票鋌而走險的晉商!
完全可想而知,張家口這座城池,對晉商們,有著何等重要的意義!
而現如今,對晉商們而言,原本一手遮天的局面,亦是出現了破綻。
上一任宣府總兵兵敗而亡,新任的宣府總兵,已經上任。
而且……油鹽不進!
他們以往那套拉攏腐蝕的手段,在這一位新宣府總兵身上,不管用了!
若在以往,如此之人,他們也是有大把手段可以讓其屈服。
諸如在朝廷彈劾其去職,諸如各方面排擠,不配合,讓其舉步維艱。
可這些手段,對上這位宣府總兵,卻是失效了。
朝廷彈劾?
可滿朝上下,誰不知道這宣府總兵是如今幾近隻手遮天的鎮北侯親信,彈劾,誰能彈劾得動!
而排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