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無論是武院的創立,還是但凡軍中將領升遷任職,皆需武院進修,以及這場引起驚天風波軍改,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革除軍中的弊病沉珂。

而武職世襲,無疑是其中最大的一個弊病,也是重點革除的物件。

故而,軍改完成之軍隊,無論是衛所,還是營兵,早已不存在武職世襲的可能。

爵位世襲,李修雖有心改變一下,但顯然,數百年的世爵尊榮,與國同休,世襲罔替帶來的人心向往。

縱使是他,也有心無力,甚至,不可能改變。

但,從某種程度上看,一定程度上的世襲罔替,對武人之存在,也是有一定積極意義存在的。

畢竟,世襲罔替的話,縱使世襲的是一群躺在祖輩功勞簿上的廢物,憑藉世襲罔替四字,廢物也有堅實的倚仗,有了這份倚仗,也能牢牢守住武人該有的一畝三分地。

只要不出現如明朝土木堡那等直接葬送整個勳貴,完成事實意義上的武勳斷代,文臣徹底侵佔武人權利的局面,也基本上不太可能出現。

文武有制衡,那就不會如大明那般,陷入近乎惡性迴圈的黨爭……

而流爵,既不能世襲爵位,又不能世襲武職,這對武勳而言,顯然不是一個好事,大恆靠武勳而立,如此動盪軍心之事,自然不能出現。

如此,李修便將在大明被廢除的子,男,兩等爵位拿了出來。

公,侯,伯,子,男。

五等爵位,皆分世爵流爵兩種,世爵,世代傳承,與國同休,流爵,則是遞代降等,當然,若子孫後代不是躺在祖宗功勞簿享受的傢伙,有能力立在大功,升爵,亦是可以。

而此次封爵,除徐楓嚴順等四位公爵為世爵外,其餘者,無一例外,皆為流爵。

就如李定國,雖跟著他南征北戰,功勳也算赫赫,但,這次封賞,也不過是一個子爵。

但,縱使只是流爵,較之這些將帥的功勞,這些爵位,無疑也是厚賞了。

畢竟,絕大部分將帥,所立之功,無非也就是坐鎮一地,平了幾股賊寇,保一地安寧,完成基本的職責而已,真正與外敵作戰,並立下決定性戰功的,寥寥無幾。

當然,流爵之因,也只是增加子男兩等爵位的其中一個原因。

更大的原因,就是李修不希望勳爵,亦或者說勳貴,如大明那般徹底形成閉環,固步自封。

畢竟,公,伯,侯,三等爵位,按制,非社稷軍功不可封,再加之隨著混亂之後的承平,那必然會導致,軍事貴族,得不到補充,且人數稀少。

如此,再加之世襲罔替,那必然會再重演輪迴。

若加上子,男兩爵,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爵位的珍惜程度,對勳貴,亦或者說大恆軍事貴族的人才補充,無疑是有著頗大的作用。

再加之對世爵的嚴格控制,以及保持武院的作用發揮,只要制度健全,監督到位,保證勳貴集團的活力以及人才的交替,問題,應該不大。

當然,這些,還僅僅是李修目前的設想,除了定下五等爵位外,其餘諸多制度思考,大都還停留在腦海之中,等待著實踐之中的完善。

但可以預想得到的是,以如今天下的內憂外患,以及如今世界的大時代,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武勳,都會壓過文臣,武強文弱的格局,恐怕會持續非常漫長的一段時間。

如日之恆,如月之升。

昭昭日月,武運昌隆。

在這封賞喜悅之間,李修亦是忍不住輕聲微喃……

……

------題外話------

今日更7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