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來蒙古叩邊,這兩關,都是避不開的重地。

居庸為背,紫荊是喉!皆為京師屏障,兩座雄關,任何一座有失,那必定是天下震盪!

但同為雄關,這兩座保衛京城的雄關,命運卻完全不同。

從古至今,居庸關,被正面攻破的次數,可謂是寥寥無幾。

但,每每北方來敵,無法攻破居庸關之後,都會將兵鋒,轉至紫荊關,

而較之居庸雄關,紫荊關雖也算易守難攻,但因地勢之因,從西向東到紫荊關城下,關前開闊平坦,關後的山坡不高不陡,雖有拒馬河如帶但不足為憑,守方優勢,並不算大。

當年於少保就曾有言:險有輕重,則守有緩急,居庸、紫荊併為畿輔咽喉,論者嘗先居庸、而後紫荊,不知寇窺居庸其得入者十之三,寇窺紫荊其得入者十之七。

而漫漫青史,亦是清楚證明了這一點。

成吉思汗在居庸關外擊敗金軍,居庸難克,隨即改襲紫荊關,隨後,破紫荊關,兵困中都。

土木堡之變,瓦剌部裹挾明英宗攻陷紫荊關,兵臨京城。

歷史上的李自成,同樣也是先至居庸,也是久攻居庸關不克,改攻紫荊關,最終進佔京城。

如今,漠南蒙古叩邊,兵分兩路,已然陳兵大同,張家口,兵鋒直指居庸,紫荊!

三邊重地兵力空虛,也做不到層層佈防,強行佈防,不過是給蒙古各個擊破之機而已,

如此之下,徐楓所定之防守策略,那就是重地集重兵,重點防禦。

如此佈防,事實上,如今蒙古大軍,距離京城,只有兩關!

要麼,破大同,克紫荊,兵臨京城。

要麼,破宣府,克居庸,兵臨京城!

這兩道防線,集結了這三座邊鎮所能調動的所有強兵。

注視著輿圖上這兩道清晰至極的進軍路線,李修眉頭緊皺,憂慮盡顯。

漠南蒙古,十餘萬鐵騎,叩邊北疆,便已是如山之壓力,守不守得住,李修都無法預測絲毫。

而在蒙古,還有漠北的林丹汗,從種種情報來看,這林丹汗,與後金達成默契的可能性,顯然是極大的。

若林丹汗也率兵南下叩邊……

思緒至此,李修握著刀柄的手掌,已是因太過用力,而青筋暴起。

許久,他才長吐一口氣,神色歸於漠然,輕撫了一下額頭,疲憊盡顯。

他 緩緩行至桌案前,拿起那一封封自漠北而來的情報奏本。

一頁頁翻閱,一冊冊放下,許久之後,李修才放下最後一冊奏本。

雙眸微閉,一條條情報,一個個奏本彙報,在腦海交織,最終亦是在腦海之中形成一個大概的脈絡。

忽然間,李修微閉的雙眸,驟然睜開,隨即,卻是嘴角微揚,輕聲低語:“老狐狸,兩頭通吃,是想坐收漁翁之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