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真實的戰略規劃,註定不會為世人所知。

但對參與此戰的京軍兵將而言,他們可不知道什麼戰略規劃,他們只知道,榮華富貴,就在眼前!

嚴苛的紀律,以及一條還算暢通的晉升渠道,再加之有功必厚賞的獎懲條例,便足以保證將士們的敢戰殺敵之心。

而一場接一場輝煌的勝利,亦是可以鑄就高昂的軍心士氣!

如此大軍,已然足以鎮壓天下,橫掃天下之敵!

在漠北與林丹汗一部匯合後,這支兵力已然膨脹至十餘萬的鐵騎大軍,亦是沒有絲毫停留,便以雷霆之勢,朝著此次戰略規劃的目標,即漠南蒙古進軍而去。

嚴格而言,漠南,亦是囊括了與大明北疆防禦體系接壤的草原戈壁,換而言之,漠南,即是後世的內蒙古。

而事實上,李修這次橫掃大半個漠北,從宣府而出,亦是可以說是跨過了漠南草原,遠征漠北,再轉道回師漠南!

而這般冒險的原因,自然是因為後金的存在,如若不然,到時候,就是腹背受敵了。

當然,李修自然也不可能完完全全將後背交給漠南蒙古各部,薊鎮鐵騎早已在徐楓的率領下出關,與薊鎮邊疆歸附大明的蒙古各部合兵一處。

在李修這主力還未徹底參戰之前,就已經與漠南蒙古交戰,牽扯住了漠南蒙古聯軍的主力。

如此,李修才得以從容跨過漠南草原,掃平漠北隱憂,再攜大勝之勢,兵臨漠南,兩面夾擊漠南蒙古聯軍!

而就以如今的蒙古形勢而言,蒙古草原的軍事政治中心,亦是早已從漠北,轉移到了漠南。

這也是遊牧民族的侷限性,雖能征善戰,但,卻對農耕民族,有著必不可少的依賴性。

當然,最重要的便是,隨著後金的崛起,漠南蒙古,夾在大明與後金中間,亦是成了兩方皆需要拉攏的物件,如此,在這香餑餑的日子裡,漠南蒙古的實力,亦是飛速擴充。

而隨著努爾哈赤出兵,將原本名義上的蒙古之主林丹汗趕出漠南,漠南蒙古,亦是徹底倒向了後金。

如此,藉著後金對大明的滲透渠道,漠南蒙古各部,實力亦是在一次次走私之中,飛速的擴充提升著。

尤其是其中早早便倒向後金的科爾沁部這些後金忠犬,實力更是不可小覷。

故而,儘管目前後金尚未派出支援大軍,漠南各部聯合,實力亦是一點都不弱絲毫。

漠南蒙古十六部,草原民族,本就是人人皆兵,在此等生死存亡之際,在後金的奔走聯絡下,亦是很快就拉出了一支多達十數萬的大軍。

在這等懸殊的兵力差距之下,興沖沖率軍出關的徐楓,亦是一個頭兩個大,唯一慶幸的便是,戰場距離薊鎮,尚且不遠,有個穩定的後方同時,薊鎮尚有數萬大軍,亦是能隨時給予此必要的支援。

在這種情況下,他才能在這般懸殊的軍力差距之下,死死的纏住漠南蒙古十數萬大軍,完成李修交給他的既定戰略規劃。

戰爭便是如此,一環扣一環,每一環,皆是有著屬於它的作用,一環缺失,便會立馬影響到全域性。

這也是李修為何弄出這般大陣仗,卻從不奢望什麼一戰功成的原因。

他敢跨過漠南,將後背丟給漠南蒙古,是他自信,二娃子必定會嚴格執行他的軍令,會死死纏住漠南蒙古,縱使二娃子纏不住所有,也能牽扯住漠南蒙古的絕大部分力量,剩下的背刺,他也有餘力,也有能力輕易擋住!

但……

一旦戰爭規模徹底擴大,讓他把戰爭的一環,扣在遼鎮,扣在東江之上……

他能確定,袁崇煥,遼東將門,毛文龍,東江兵將,會不惜一切代價,堅決執行他的命令嘛……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他們不弄出什麼么蛾子,不拖後腿,估計就算是最理想的情況了。

如此,對一場滅國之戰而言,便是致命所在。

李修統兵,可從來沒有將一個不受控制之致命弱點暴露出來的習慣。

此戰,亦是如此。

對遼鎮,對東江,李修期望也不高,只求他們能夠發揮出基本的威懾牽制作用。

若是這一點都做不到,他也有預備應對之策。

但若真是這樣的話……

一切就很顯然了。

到時候,秋後算賬,那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