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三大徵,打出大明最後的輝煌,亦是耗盡了大明所剩不多的國力。

隨著薩爾滸之戰的那一場慘敗,亦是徹底標誌著大明的山河日下!

而事實亦是如此,自薩爾滸之戰後,大明對外戰爭,盡皆一片慘淡,以至於只能大明朝廷,只能自我包裝一些所謂的大捷,來作為遮羞布,裝飾著大明最後的尊嚴。

而崇禎元年,努爾哈赤的那一次長驅直入,勢不可擋,無疑是徹底撕掉了大明所有的遮羞布,將這腐朽糜爛的山河,徹徹底底的展現於世人面前。

只不過,李修的驟然崛起,京城之外,大破努爾哈赤,盡覆後金大軍,亦是如一雙擎天之手,穩穩的托住了這眼看要傾覆的大明江山。

這功勞,亦是世間公認,任士大夫們如何抹黑,也無法否認的存在。

而這一次,突如其來的大軍北伐,亦是隨著訊息的傳開,徹底震動了整個天下。

誰都看得出來,大明江山的江河日下,可就在這江河日下之際,竟還耗費如此人力物力,開啟如此規模龐大的戰爭!

好大喜功,窮兵黷武!

這等名詞,亦是隨著訊息傳開後,便牢牢的戴在了朱由檢的頭上。

而對如今朝臣士大夫們而言,又豈會不知李修在這其中發揮的主導作用。

於是乎,所謂的那些曹操董卓之流的名頭,又多了一個慫恿天子的奸臣之名。

只不過,在如今已經自知壽命將盡,行事愈發暴虐的朱由檢鎮壓之下,一切不忿,也始終只能在暗中湧動著,詛咒著李修大敗一場,最好直接死在草原!

可當鐵騎橫掃漠北,擊潰內喀爾喀五部,殺敵繳獲無數的捷報抵京之後,不管是朝堂,亦或者民間,一切暗流,亦是頓時停滯。

士大夫們雖掌握著輿論話語權,但對普通百姓而言,捷報,才是不可磨滅的事實!

從房山大捷,到京城大捷,再至如今漠北大捷,一場接一場的勝利輝煌,亦是鑄就了李修不敗的威勢。

人,對強者的崇拜,是深深烙印於血脈之中的基因。

人們對傳奇故事的興趣,顯然也是人之本性。

而現如今,傳奇不是故事,不是虛幻,而是一個個不可磨滅的現實。

坊間鄉野,鎮北侯李修,這五個字,儼然再一次的成了輿論的重心。

大街小巷的老少爺們,要是張嘴說不出幾句鎮北侯的豐功偉業,那都不好意思出門跟人吹噓了。

而對朝堂上的眾朝臣而言,這場大捷,卻卻是有人歡喜,有人愁!

歡喜,自然是歡喜於這場大捷所代表的含義。

畢竟,能位居朝堂,皆是官場人精,又豈會看不出這場戰爭背後的戰略規劃。

如今,初戰告捷,勢不可擋,亦是清楚意味著那個宏偉的戰略規劃,亦是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僅僅是這最開始的一步,這也遠比以往朝廷費盡心機各種謀劃操縱帶來的效果,要強得多!

畢竟,沒有實力軍威撐著的謀劃,始終少了幾分底氣!

至於憂愁者,原因,那就多種多樣了。

有憂慮鎮北侯威勢更上一重樓,擔憂未來的,也有擔憂自身利益者,更有滿懷仇恨者,種種,亦是難以統計。

不過,不管如何,初戰告捷,亦是徹底壓下了朝野對於這場戰爭的反對之聲,再加之朱由檢的壓制,大明這個腐朽的統治階層,亦是被勉強擰成一股繩,正式為這場真正開始發力起來。

就事實而言,這場戰爭的規模,亦是完完全全算得上一場國運之戰!

京軍,薊鎮,宣府,大同,以及遼鎮,東江鎮,以及那附庸而來的蒙古部落。

這場戰爭,直接或間接參與此戰的兵力,儼然已經高達二十萬!

這等戰爭規模,儼然不輸萬曆三大徵的任何一場戰爭,甚至,還有過之而無不及!

當然,在李修的戰略規劃中,直接參與此戰的,也就只有他親率的三萬京軍鐵騎,與八千薊鎮騎兵,還有歸附的蒙古諸部。

至於剩餘的大軍,除非天降機緣,有不可錯過之戰機,亦或者遼鎮堪用,不惜一切代價猛攻後金,不然的話,其餘調動的大軍,也不過起到一個威懾作用,跟一場演練無異。

當然,這一點,除了朱由檢以及李修,還有幾名心腹將領之外,是無人得知。

如今朝野天下,乃至於蒙古後金,皆只知道,鎮北侯這是要一戰功成,打一場國運之戰,徹徹底底的覆滅後金。

史官筆下,也只會記載,在這崇禎二年,大明舉國之力,動員近二十萬大軍,由鎮北侯統領,欲平定草原,覆滅後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