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二十二章 態勢的變化(第1/2頁)
章節報錯
塔山距離寧遠城,真的不遠,數十里距離,甚至立在寧遠城頭,都能將如今塔山的戰事看個大概。
此戰,註定將在青史之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遼鎮總兵力近十萬將士,近在咫尺之遙,卻坐視友軍被圍,卻無絲毫動作。
如此,莫說天下輿論沸騰,縱使是遼鎮內部,亦是有不小的疑惑,乃至於反對聲。
這些反對聲,若是在以前,還能起到一些作用,可,在現如今遼人守遼土的戰略貫徹已久,曾經在遼東頗具影響力的滿桂,趙率教,皆是被調離遼鎮。
隨後在那京城勤王之戰中,死的死,落寞的落寞,如今,這些反對的聲音,在遼人大權皆掌的局勢下,根本鬧不出什麼風浪,便消失得一乾二淨。
至於最底層的將士……
那從古至今,都只有聽命的份,縱使有不解,有疑惑,也只敢憋在心裡,更何況,任何一個時代的軍事團體,對底層將士而言,訊息渠道皆是閉塞的,見識,亦是短淺的,看得明白的,終究只是極少數,影響不了大局所在。
塔山腥風血雨,寧遠,錦州,乃至整個遼鎮其餘鎮堡,皆是一片安寧,似這場戰爭,根本不存在於遼東一般。
當然,放眼整個遼鎮,除了塔山,還有一處地方,同樣也不平靜。
那就是山海關!
忠義伯趙武,本是坐鎮京營,領京營剩餘大軍,當與皇城禁軍互為犄角,穩固京城。
如今,他自然是在天子的命令下,統領著剩餘幾萬大軍,開赴了山海關。
這無疑算不上一個好差事,遼鎮雖敞開山海關,願讓京營大軍入駐,但塔山之戰正打白熱化,他,是支援還是不支援?
不支援,對不起袍澤,對不起心中道義,以後恐怕也無顏在這京軍之中立足了!
可若是支援……塔山為何會被包圍?遼鎮,是繞不開的問題。
可慶幸的是,大軍剛抵達山海關,源自漠南草原的軍令,便已抵達。
掌控山海關,無需支援塔山!
有了這道軍令,趙武才總算是鬆了一口氣,大軍進駐山海關,與遼鎮一起,駐守於這天下第一雄關之中,皆為大明兵將,卻是勢同水火。
當然,這一切,還只是開始,軍令如山,掌控二字,已是清楚說明了李修的心思,趙武自然明白,雖說如何把握其中平衡也是不容易,但總比出山海關,面對四面八方的陰謀算計,稍有不慎,便會全軍覆沒要容易得多。
而事實上,自京營大軍入駐山海關之後,京軍與遼鎮邊軍的衝突,就從未停止過。
雖說雙方的領軍主將皆是笑臉相對,保持著最後的一份臉面,但中下層的將士可不同,尤其是京營將士!
同為京營袍澤,如今被後金徹底包圍,陷入苦戰,是因為什麼,這已是心照不宣的事情。
上層的將領要顧及影響,在局勢未曾明朗之前,要維持最後的體面,但中下層將士可不會這樣想,若非趙武極力壓制著,在京軍進駐山海關之後,京營的兵鋒,恐怕就對準了這山海關的遼鎮邊軍。
饒是如此,雙方將士,每天的衝突亦是不斷,對遼鎮邊軍,京營將士儼然已經沒有將其視為友軍……
山海關每一處,存在遼鎮邊軍之地,便存在於京軍將士,如防賊一般,整個山海關,在這勢同水火的局勢下,亦是一片烏煙瘴氣。
在這般局勢之下,這場戰爭的局勢,亦是再次趨於明朗。
原本為朝野上下所期待的滅國之戰,已是妄想。
如今,對大明而言,要做的,那自然是如何保住現如今的戰果,甚至如何不丟失目前所取得的戰略優勢。
如此之下,戰爭的態勢,亦很是顯然,
重心有二,漠南與塔山!
亦或者說,現如今,就看是鎮北侯先解決漠南的後金蒙古聯軍,還是後金先解決塔山的京營大軍了。
其他因素,在遼鎮的影響下,已經難以影響到戰局的變化。
戰爭的局勢,再一次天下矚目,當然,在這矚目之際,對遼鎮的輿論討伐,自然依舊是沸沸揚揚。
只不過,相比較民間的輿論風波,朝堂之上,再經歷了最初的洶湧後,亦是逐漸變得平靜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