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0章 水稻收穫(第1/2頁)
章節報錯
十二月中旬,陸續完成封頂蓋瓦的建築施工隊開始解散,各自迴歸部落準備春耕生產。
剩下一些還在建設的專案也正在抓緊時間封頂完工。
至於還有些沒有開工或者剛完成規劃的建築,直接就停止建設。
一年之計在於春。
未來一年各部落能否安居樂業吃飽穿暖,巴國能夠繼續繁榮安定,糧食就是穩定的核心。
因此進入十二月下旬之後,王城所有工程基本上都停工了。
而拱火盆地兩岸,從進入十二月開始,陸續進入了一年一度最熱鬧的燒荒時間,在寒冷乾燥的冬天,枯黃的河灘上,到處都能看到大片大片熊熊燃燒的火焰,和被燒成一片黑地的農田和荒灘。
各部落男女老少一起上陣,開始了新一輪的農田翻耕和墾荒大戰之中。
眼下阻礙春耕生產的依舊還是農具,當然,更加奇缺的是耕田拉車的大型牲畜。
雖然這幾年各部落的馬群規模都在不斷增加,各部落也都在積極搜捕野馬,也有一些收穫,但相對於日益增長的需求來說,依舊是杯水車薪。
拱火盆地上游和季蒼河口河灘都有野馬群存在,但因為地域太過開闊無法展開大規模的圍捕,而且隨著獵人的幾次小規模圍捕造成野馬群驚嚇之後,現在不光警惕性越來越高,活動區域也開始避開人類,每次還沒接近就一鬨而散,依靠圍捕野馬快速增加馬群數量的方法現在已經不太合適了。
而在三年前,徐晨就開始提倡有馬的部落將發情期的母馬牽到別的部落配種。
遷徙到拱火盆地這兩年,徐晨更是要求有馬的部落平日都將馬儘量放在河灘上一起放養,以此增加不同馬群之間的交配機會和受孕成功率,雖然效果也比較明顯,但畢竟數量太少,這種自然繁衍速度遠遠趕不上發展的需求。
巴族的馬透過自然繁衍眼下已經增長到七十多匹,但其中許多都是這三四年出生的小馬,還不能大規模的投入使用,主力成年馬的數量增長很少。
其他有馬的部落也差不多。
而且最近幾年部落間來往密切,加上幾場戰爭,馬的消耗和損失也不小,當初捕獲的三群野馬中已經先後有十多匹已經處於半傷殘狀態,只能用作短距離的來往,不能做太劇烈和沉重的勞動。
雖然野驢也能耕田拉車,甚至更加吃苦耐勞,但野驢數量很少,巴族積累好幾年,如今也只有五頭驢,其他部落幾乎一頭都沒有。
本來牛應該是農耕最好的牲畜,一些部落也捕獲過幾次,但這種大型野牛很難馴化成功,即便是人工蓄養能夠減弱野性,但卻無法完成拉車耕田等訓練,最終只能當肉牛飼養宰殺吃肉。
因此在接下來的很長時間內,翻耕農田主要還是依靠人力,木鋤和石鋤等原始工具依舊還是主流。
但好在這些年木犁田耙和青銅工具一直都在不斷推廣和增加,雖然還不能完全擺脫刀耕火種的局面,但在徐晨和一群巫的督促安排下,農耕也還是進行的比較順利。
徐晨不指望農田都能和穿越前那樣精耕細作,但至少要保證一定的翻耕力度,儘量除掉農田之中的草根和荊棘,讓農作物漲勢比野草強就行了。
畢竟條件和產量都擺在那裡,廣種薄收在很長時間內都還是主要方向,用更大面積的耕種來填補勞動工具和人口數量的不足就是最好的選擇。
反正拱火盆地有近百里長二十里寬,足夠開墾出來數十萬畝農田,養活區區幾千幾萬人綽綽有餘。
巴族的農耕生產眼下已經不需要徐晨操心。
王城建設暫停之後,徐晨幾乎天天都往刺叉族定居地附近跑。
開春他發現刺叉族竟然在播種水稻之後,親自上陣指導開墾了幾畝水田,還弄感冒躺了十多天,不過付出也還值得,秋天收穫第一批水稻,產量比麥豆強不少,畝產六十斤左右,絕對是一個比較喜人的豐收。
因此今年徐晨決定進一步擴大水稻種植面積。
不過水稻種植條件比麥豆更加嚴格複雜,生長期必須保證有足夠的水,因此農田只能開墾在便於澆灌的低窪地帶。
為了開墾水田,唯一熟悉水稻生長習性和耕種經驗的刺叉族,就成了主力。
徐晨經過幾次調研之後,在城西方向刺叉族附近,利用溪流和低窪湖泊地帶,規劃出來近四百畝水田。
刺叉族也被免去了修建王城的勞役,而是投入大半的人力和時間,從秋收之後就開始修建水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