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中央車站,凃夫從路邊的報亭買了一份價值5普爾的《哥廷哈根旅遊指南》,儘管價格不菲,但這份指南印版的城市介紹卻極盡詳細。

位於拜亞東部地區,總面積將近一千平方公里的國都哥廷哈根市,是拜亞當之無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這座城市從建國之初便有著幾百年的悠久歷史,也是拜亞工業化最早的試點,集全國之力打造出來國際性大都市。

下屬一共十二個主城分割槽,各區域成環形包裹著中心城的希爾堡王宮。

北部地帶的薩頓區、里爾區比較偏遠,以往屬於哥廷哈根老城區,該區人口總體年紀偏大,建築也比較老舊。

儘管後來發展重心南移後這裡許多地方都被荒廢,但北部優良的基建設施使得該有的基本都有了。

北部的幾個區域都有著價效比極高的廉價住房,是外來者居住的不二之選。

往南開始更接近現在的主城區,布萊頓區是哥廷哈根大學的地址,那邊同時也是大學城,超過十個大大小小的學校集中在一個區域,兩三條鐵路線交縱,交通十分便利。

作為文化中心,自然也少不了大型市場、國家圖書館、博物館、音樂廳、大劇院之類的文化產業,這些基建使布萊頓整體顯得年輕有活力。

越往下便是莫斯利區,哥廷哈根的cbd。

以香克斯大道為基礎盤向最大的曼頓公園,經濟重地,超級金融城,街道上隨處可見的銀行、交易證券所、保險公司、鐵路交通公司,這些產業總值加一塊說是拜亞的半條經濟命脈都毫不為過。

同時此地還匯聚了這座城市幾乎所有白領,絕對是最繁華、來往行人腳步速度最快的地帶。

城市中心最大的河流便是自西向東貫穿了哥廷哈根市區的莫爾河。

不少知名建築物都分佈在河岸兩畔,有幾百年前老式風格的建築,有為王國征戰、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名人雕塑、有經歷各個時期風格迥異的教堂。

可以說,有莫爾河的存在為整座城市都帶來了更多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想在河畔兩側想買一套不錯成套的河景房超級豪宅,價格至少五萬克朗打底,而且有價無市。

按照正常工人每年240260克朗的工資,不吃不喝的情況下僅僅需要兩百年不到,簡直未來可欺。

事實證明,尋常人如果出生時不在這裡,大機率到死也沒機會住不進去。

至於東哥廷哈根還處於初步建設地段,最多的無疑還是煙囪密集的工廠,有大量國際技術工人聚集的碼頭區,也擁有最多與周邊國家貿易往來的商業渠道,那邊的環境要惡劣一些,卻絕對是國都生產業的重中之重。

與之情況完全不同的是哥廷哈根西部,那裡已經嚴重偏離了城市範圍,原始森林覆蓋,幾個片區更偏向於原生態自然環境地區。

在那邊有許許多多的河灣小鎮,穿插著龐大的交通線路,不少飛空艇公司、蒸汽汽車公司都處於這一地區。

廣闊的跑道是蒸汽交通初學者最好的天地,如果在城市裡呆膩了去西部地帶散心倒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有趣的是,根據這本旅遊指南的介紹,離權力中心的越近地段的房價越高,甚至有的地段有錢也不一定能夠買到。

今天剛剛抵達王都的溫斯特一家人,從車站順著人流出來以後一路乘坐城際火車,才真正見識到了何為國際性大都市的風範。

目光所及,都是以往難以得見的商業大廈。

光是超過百米的高樓每隔不遠就能看到幾座,這座城市還有許多知名的地標建築。

比如奢靡威嚴的希爾堡王宮、奇幻瑰麗的天主大教堂、巴洛克式的韋德格市政廳、雄偉壯麗的國會大廈,活力十足的哥廷哈根大學。

從權力分佈的角度來分析,這些知名地標幾樣分別對照著國王陛下、宗教超凡勢力、首相閣下、兩議院,哥廷哈根學派。

不過像這種城市類似兄弟會這樣的地下勢力應該不少。

從凃夫從中央車站下來時,便動用獵人感官悄悄查了一番,光是那一帶便感覺到有好幾股龐大的靈性流轉,這座城市超凡者的數量絕對不在少數。

“等有機會,一定要坐車先把哥廷哈根全部區域解鎖。”

凃夫暗自在內心做了打算,比起利茨那樣的小城市,想要走訪全城可是個不簡單的活,少說得幾個月才能完全覆蓋。

不過既然是大都市,要是從監控中竊聽到什麼大人物的對話,保準能立刻發達。

除了中心城權力頂峰的希爾堡王宮短時間沒辦法進去,其他地方倒也沒什麼難度。

當然,他是有一件能夠遮蔽身形和氣息的超凡斗篷。

但凃夫可不敢去賭王室要地沒有極強的超凡者負責守衛,他要是真貿然闖進去死都不知道怎麼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