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高考放榜了(求月票)(第2/2頁)
章節報錯
於是江凡說出自己最終的觀點:“所以我們這件事反而應該找這些熟悉也擅長研究新東西的教授們來參與。
他們不光研究的會更快,並且這些教授最擅長的就是教學,讓他們再給工程師、研究員們上大課做講解,必然事半功倍。
而且這些東西對他們而言同樣是一個學習,讓他們之前很多偶然或跳躍性得到的結論有了嚴謹的證明和支撐,他們也會如飢似渴,求之不得。”
院長聽完江凡完整的思路,覺得有戲,看向他道:
“你這個法子不錯,而且不光是你說的兩點,等我們的航空發動機相關行業發展起來後,比如有更多的航空學子會進入這個行業。
而現有他們學的東西和我們即將研發投入生產的這套體系是脫節的,等以後會有一個艱難的重新學習的過程。
如果他們的教授參與了,帶著學生一起研究、講授,同樣可以藉此提前培養出一大批畢業到單位立馬就能上手的人才,就避免出現人才斷層和青黃不接的情況了。”
江凡是認可院長說的話的,因為高階數控機床和晶片都同樣遇到了這個問題。
因為相關領域技術井噴式發展,導致和學生在學校裡學的東西除了一些基礎理論相通外,其餘簡直就是完全不同的兩套東西。
導致一直到現在依然在陣痛、磨合,也極大地限制了這兩個行業原本可以實現的更快的擴張。
江凡深感其中之痛,但這個問題似乎在航空發動機上找到了實現‘產學研一體化’的解決之道。
透過讓學校更早地介入,不光提高了學習研究的進度,還順帶培養了一大批高度契合最新技術的高校的未來人才,一舉兩得。
而且隨著越來越多領域技術生產追上乃至超越國際水平,這種‘產學研’深度巢狀的模式將會有更大的市場空間,正好以這次航發的研製作為實驗契機,為以後進行更大範圍的推廣提供經驗。
江凡和院長敲定這個策略,立刻著手安排人對技術資料進行分拆,按照知識結構拆分成眾多的小需求,小專案,然後分發到眾多院校的各個相關專業,由導師帶隊集體進行快速的單點突破。
......
朱列今年大三,學的航空發動機製造技術專業,明年畢業。
但和很多畢業生早早開始準備找工作不同,他們作為航空系知名985院校的高材生,大量的會選擇出國做再深造。
比如他們宿舍4個人,就有2個申請了出國。
而這一天,朱列正在宿舍上網查東西,室友打完球進來看到,一邊喝水一邊湊過去問他道:“你在查什麼呢?”
朱列轉頭道:“我弟今年高考,這兩天出分數,我幫他查一下。”
室友一聽這個也來了點興趣,問道:“考了多少?”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