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高考放榜了(求月票)(第1/2頁)
章節報錯
關於技術資料消化學習慢的問題,江凡能理解,畢竟我們這一塊本身就大幅落後,而給的資料又是十多年後最新最全的體系化資料,學習慢是必然的。
那有沒有人同樣很專業,同時對於以後的技術也有所研究,並且還擅長講解,能夠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迅速地把這些研究員、操作技術員給教會。
當然有!
江凡對院長道:“我覺得可以和航發相關的大學聯絡,讓大學教授協助我們進行這些新知識的消化研究,並且對我們的工程師、研究員進行教授。”
院長聽到後也像是想到了什麼,看向江凡道:“具體說說看。”
江凡整理了一下思路繼續說道:“我們的工程師、研究員平時工作因為要考慮產出,必須要結合當下自己的生產水平來做創新,所以難免侷限於眼前。
但學術圈不一樣,學術圈沒有立馬要落地要出產品這樣的壓力,他們更主要的產出是論文。
所以他們研究的東西也會更超前更熱點,反而是如果你研究的東西過於結合實際,尤其如果自己國家這方面還是比較落後的,那你拿到國際學術會議上去交流演講,別人會笑你的,笑你都50年前的東西了還好意思拿上來講。
況且越前沿的東西,可挖掘的東西越多,錄選sci、nature這些頂級期刊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所以在這種狀況下他們反而不是特別在意自己的成果是否能應用於生產,而是關心在學術圈會引起什麼樣的反響。”
院長點了點頭,這話不假,尤其我們國內主要還是以論文數量這些來評級定職稱等各種待遇,這樣的kpi考核指標也促使了大家的注意力並不放在那些立馬可以轉化為生產力的東西,反而越是高大上的東西越能夠在學術圈吃得開,也越能夠體現自己的水平。
院長在桌上輕點了兩下手指,道:“你說的是產學研不匹配的問題。”
“對,就是這個。”江凡說道。
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材料這塊,因為之前在做耐高溫和隔熱材料,所以很瞭解,這一塊就存在著非常嚴重的產學研不匹配。
研究材料的學院派研究的東西很前沿,教學的老師教的知識理論性很強,但是結合實際很少。
工業上由於技術的落後,生產不出先進的材料,這就造成產學研之間的關聯性非常薄弱。
學校要出論文,而出論文最好辦法就是研究像是奈米材料這些聽起來很高大上,但實際用起來大多是無從下手的超新材料。
這就導致從2006年開始,我國研究者發表的材料科學論文數量就已經超過了美國,但是實驗室環境製造出的材料根本無法應用到工業領域,有些新興的材料甚至幾十年後都無法應用到實際中。
說的好聽點就是領先工業化幾十年,說的難聽點就是紙上談兵,目前毫無用處。
當然不是說這些東西沒用,只是無法解決目前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而航發領域也是一樣,甚至比材料落後別人的更多。
但對於江凡目前的情況來說,卻可能反而是好事,只專注當下的研究所研究員們對於新知識很多可能連概念都不知道。
可教授們知道啊,他們研究的東西雖然或許30年都沒有用,但畢竟是前瞻了30年。
再來看只超脫了十幾年的東西,從概念上好多都是不陌生的,所以學得快理解的也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