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凡沒想到馬偉明院士這次竟然是給自己提需求來了,得到這種級別大佬的懇請,江凡多少還是有點受寵若驚。

他想了想,自己本來只是想把耐高溫和隔熱這兩種材料研究出來,對於最原始的應用標的外骨骼而言,一些關節等精密部位的耐高溫和對於人體的隔熱同等重要,所以需要兩部分都研發出來才好應用。

而按照馬總說的,電磁炮更偏向於要具備耐高溫的性質,所以從綜合效率角度而言,先開發耐高溫的材料可以讓這項成果更快地投入實用,無疑是更具費效比的。

想通這點,江凡也不多做遲疑,看向馬偉明道:“我盡力而為!”

......

回到凡實驗室,江凡便著手開始了鎢碳合金耐高溫材料的研發工作。

雖然有青年人給的配方,但因為年代的久遠,青年人告訴江凡是從一張拍攝的照片上找到的當初有人拍下來的材料組成元素,但照片裡記錄的那張紙有一些殘缺。

應該是少了一兩種元素的,需要江凡自己來補齊,這也是他為什麼要成立實驗室的原因,就是來做這個補齊的工作。

其次,就算元素不缺,其製作的工藝也是要探索研究的,比如同樣的原料配比,經過不同的鍛造、衝壓、炙烤、拉伸等工藝的處理,得到的材料性質也是完全不同的。

這就有點像炒菜,肉、蔬菜還有各種調味料的比例是多少,這是配方。

但同樣的配方,不同的廚師做出來的東西卻千差萬別,是因為這裡面還涉及了比如炒的時間長短,放入原料的順序,火候的掌握等等。

這些綜合起來,才能出來一份美味佳餚。

所以材料學既有邏輯和規律可循,但同時也是非常枯燥的,因為研發的過程中充斥著無數的列舉式的排除性測試,直到碰到那個符合要求的材料。

當初愛迪生髮明電燈時,用的方法就是一個一個試,試了1600多種材料才最終發現了炭絲這種效能和價格都還不錯的材料。

現代材料學雖然多了很多理論性的指導,但依然逃不脫這個過程。

所以江凡帶領團隊一起先對耐高溫鎢碳合金材料配方做了特性研究,然後便安排他們逐一用大量的其他材料慘雜進來,開始做排除性測試以及其他測試。

他估摸著已經有了主體配方,一個月左右應該就能有一些大突破了吧。

不過實際的收效卻並不理想,整體的推動進度緩慢。

江凡也發現了這個問題,把材料測試這塊的負責人叫過來問:“為什麼會這麼慢?”

負責人也很無奈道:“可能的材料太多了,各種組合之間再加上工藝,每一種情況我們還需要進行很長時間的測試才能確定其性質,所以暫時還很難有太快的推進。”

江凡疑惑:“不是有‘材料涉及許用資料庫’嗎?上面應該標註了各種材料的完整特性的,直接參照進行篩選,應該可以直接排除掉很多,不會花這麼長時間啊。”

‘材料涉及許用資料’指的是各種材料在不同溫度下的力學效能資料,以及各種條件下的氧化/腐蝕效能資料。

還包括特殊環境服役資料和物理化學特性,例如耐沖蝕效能,密度,熱導率,熱膨脹係數等等。

這些許用資料是透過正確的測試方法,從多批次的測量中獲得,還要給一個置信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