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說的對,治政太難,老百姓只能共享成果,不能與他共商大計。

他們眼光就那麼近。

沒文化,沒遠見。

明朝有個名臣給皇帝上書,那段話可謂經典:“今逋餉愈多,飢寒逼體, 向之拿錢借債,勉制弓矢槍刀,依然典賣矣。餒而病、僵而僕者紛紛見告矣。每點一兵,有單衣者,有無絝者,有少鞋者,臣見之不覺潸然淚下。”

當兵的吃不飽穿不暖,這樣的江山能安穩嗎?

任何朝代,不讓當兵的吃飽飯,他必須譁變,必然搶老百姓。

老百姓沒飯吃,那必然做賊。

這種事已經屢見不鮮。

而到了災荒年,光靠賑濟,那是真正的杯水車薪。

再被貪官剋扣,“所救不及十之一二,大飢,人相食”。

於是再也無法收拾殘局,直致崩潰。

人類歷史上,把這種供需矛盾稱之為“馬爾薩斯問題”。

這是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提出來的,他認為,人口增長必定高於糧食供應,最終導致人類大危機。

而且他認為,這個問題無法根本解決,就算糧食暫時增長了,人口也會跟著增長,但糧食不可能永遠增長, 因為土地和產量必定有限。

饑荒引發叛亂,反過來,叛亂又破壞秩序,秩序一亂,種糧食的農民也就少了。

這樣便是惡性迴圈:越亂,越沒人種糧食;越沒人種糧食,越亂。

好在對現在的大離朝來說,田地荒蕪那麼多,有地可種。

而且現在人口負增長,總打仗,總死人。

如果引進高產的新品種,是可以解決糧食問題的。

不種,也必須強制種!

守夜人不能離開此地,不然史斌害怕他們前腳剛走,這幫人就不種新作物了。

乾脆派蕭飛去東平府,把家眷全接到江南,遠離那四戰之地。

王進的媳婦和老孃也跟著過來了,還是江南安全。

王進作為主將,鎮守東平府。

蕭飛已經告訴他了, 萬一守不住, 及時後撤, 先去義門,再來錢塘。

這十二個月,史斌又招一堆猛將,分別是:

陳慶之、養由基、樊噲、李廣、英布、龍且、鍾離昧、檀石槐、霍去病、孫策、趙雲、黃忠。

糧食毫無意外的大豐收。

這裡本來就富庶,吃不完的糧食,全部由守夜人收購。

白送你種子,還花錢收購。

有這好事,再也沒人懷疑守夜人的誠意。

雖然價錢很低,但白掙的收入,有啥不知足的。

再說他們也知道,這錢到不了守夜人自己的腰包,他們必定得賑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