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最終被命名為《巴魯鄂浩劫》的戰爭紀錄片,是在李維會長的大力推動下,以最快的速度拍攝完成的。

而李維之所以急著拍這部戰爭紀錄片,為的也不是現在讓易大師用來說服均衡教派。

他是為了用它來說服祖安人,激起他們對艾歐尼亞人的同情和支援,來為未來祖安支援艾歐尼亞的跨海遠征做戰前動員宣傳。

而要做戰前宣傳作品,又沒有什麼創作體裁能比一部紀錄片更有宣傳效果。

因為人在大多數時候,都是一種感性更大於理性的動物。

能打動人的往往是故事,而不是事實。

要知道,諾克薩斯帝國已經入侵艾歐尼亞好幾年了。

祖安人和皮城人也早就知道艾歐尼亞人,一直在承受著侵略戰爭帶來的巨大痛苦——這件事實,全世界都清楚,並不需要領風者重複宣傳。

但他們知道事實真相之後,就同情艾歐尼亞人了嗎?

一開始有。

但後來就沒了。

因為艾歐尼亞離雙城居民的生活實在太遠,這場戰爭持續的時間又太長,使得人們對這種發生在別人身上的苦難完全脫敏,完全沒了感覺。

人們一開始會驚歎於,艾歐尼亞有10000人死於諾克薩斯屠城的震撼訊息。

但後來隨著諾克薩斯在艾歐尼亞的屠城行動越來越多,這個數字也越來越大——

從1萬,到10萬,再到100萬,甚至更多...

到這時候,就已經沒人關心艾歐尼亞死了多少人了。

只要人不死在自己面前,那100萬人就只是一個毫無意義的數字。

艾歐尼亞死多少人,又和祖安有什麼關係?艾歐尼亞人已經被諾克薩斯入侵好幾年了,這不是也沒有亡國滅種麼?

既然你領風者說財富是勞動人民創造的,那憑什麼要拿我們祖安人創造的財富去支援別人?

.....

這就是現在許多祖安人的想法。

所以李維才寫了《我們應該讓祖安消失》的文章,用來糾正協會內部的錯誤思想。

可祖安人並不都是能聽得進枯燥理論的領風者,理論教育對他們起到的作用還十分有限。

所以,領風者才需要拍戰爭紀錄片,把那遙遠的真相拍成一個個血淋淋的故事。

有畫面,有聲音,讓人猶如身臨其境,彷彿自己也是故事的主角。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打動人心。

就像現在:

「這...」慎、阿卡麗、均衡教眾們,都在此刻被徹底震撼。

這部名為《巴魯鄂浩劫》的紀錄片,將他們從這猶如世外桃源般的群山之中,強行拉了出來。

它強迫他們去面對,他們心裡其實十分清楚,但又難以去面對的殘酷現實。

他們從那海克斯投影儀放映出的真實影像裡,看到了許許多多的這樣的畫面——

他們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