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由於多鐸大軍已經趕往馬蘭峪的緣故,錦州方面的清軍將領沒有辦法支援覺華島,只能一步步將訊息傳到了盛京,而此時盛京方向又因為諸事鬧得不可開交,這條訊息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阿思力雖然沒有得到應有的援助,可是他自己每日裡也多加小心,派人監視海面的情況,特別是寧遠方向的海面,更是有人晝夜不停地輪流觀望——只是這一次吳三桂選擇繞了一個圈子來攻覺華島,因此清軍並沒有第一時間發現吳三桂大軍的蹤跡。

等到戰船距離覺華島只剩下三四里左右的時候,阿思力這才得到了屬下的稟告,他便立刻組織起了大軍,準備抵擋關寧軍的進攻。

吳三桂原本心裡未必沒有打一個突襲的想法,眼下見到覺華島守軍十分機警,他只能嘆了一口氣,收拾好內心的失望,並不打算打清軍一個措手不及,而是開始有條不紊地登陸上岸。

阿思力原本還想裹挾著兩千多名兵丁,將正在登陸的明軍給驅趕下海,可是沒想到等他們接近過來的時候,沙船幫艦船上的火器齊齊發作,震耳轟鳴,當場瞬間打死了數十名清廷兵丁,其中甚至還包括阿思力本人的親衛一名。

見明軍戰船火器兇猛,阿思力兵力上又不佔優勢,他十分果斷地放棄了驅趕明軍下海,而是命令各軍搶先掘壕立寨,步步為營,此外他還派人乘坐小舟北上,伺機前往錦州請求支援。

待到傍晚時,吳三桂大軍便俱已登陸上岸,他也不急於在天黑的情況繼續發動進攻,而是小心駐紮在戰艦附近,派遣士卒進行四處巡視,提防清軍可能會發起的夜襲。

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第二天,明軍騎兵才在吳三桂的率領下出了大營,不過他們並沒有匯聚在一起出兵,而是選擇分兵三處,圍繞著清軍的陣地開始繞著圈子——這一次衝擊敵軍是假,偵察虛實才是真,不過為了營造假象,明軍營中也開始擂鼓助威,釀成好大聲勢。

然而,阿思力也早早想好了不能死守,因此當明軍騎兵衝近清營時,清營營門忽然大開,從裡面馳援出一支五百人的騎兵,他們雖然不及吳三桂三路騎兵的規模,可是卻比每一路的人數都要多一些,很快就將前來窺探的明軍騎兵殺散。

見明軍騎兵開始後撤,清軍氣勢甚銳,便一路追擊不放,阿思力心中雖然感覺隱隱有些不妥,可是此時他也無法攔住衝鋒的清軍騎兵,只得率領騎兵一路追擊下去,然而就在接近明軍營地的時候,一時間四處火炮齊發,箭如雨下,清軍死傷慘重,只能狼狽逃竄。

站在陣後的吳三桂也沒有想到自己只是略施計策,就將阿思力的騎兵給引誘了出來,他便立刻率軍追擊,準備直接奪下清軍的營地——由於覺華島並不大,雙方實際上發揮的空間十分有限,因此明軍很快就遇到了清軍先前掘開的壕溝。

這些壕溝不僅被挖掘得又寬又深,裡面還填埋了許多木刺樁,一時間不少明軍士卒跌落進了壕溝當中,被木樁刺死,而吳三桂見此情形,便立刻命人負土填埋壕溝,而先前透過木板逃過去的清軍士卒們則又乘機發起反擊,雙方鏖戰許久,各自死傷慘重。

逃回營地的阿思力則離開清點了人數,發現光是今日這一戰下來便折損了二百多人,心中頓時一沉,他知道清軍善攻不善守,倘若這麼守下去,只怕二千多人根本守不了幾天時間

,一時間陷入了為難之中。

吳三桂則不一樣,他已經從這一戰之中看到了勝利的希望,即便明軍同樣死傷二百多人,損失同樣慘重,可是對於他來說,這一點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他麾下的兵力畢竟更多,而清軍的援軍則遙遙無期,只要將覺華島上的生力軍消耗殆盡,則此島便完全能被攻下。

很快,次日明軍再一次發動了進攻,而這一次吳三桂寄予了深深的希望,他不僅親赴各緊要去處鼓勵將士們,甚至還準備親自帶著自己的精銳骨幹力量——夷丁突騎,對清軍大營展開進攻。

要知道,吳三桂手下的關寧軍本身就能算得上明軍中的精銳,而夷丁突騎則屬於精銳中的精銳,其兵員一方面來自吳襄多年培養的精銳家丁,這些人都是由吳襄的子弟、子弟的諸兄弟、親屬等組成,人人在外皆有數百畝莊田,受此厚賞自然全力為吳家效死力。而另一部分則是來自於北方少數民族,同樣是精銳骨幹力量,加在一起全軍也不過一千人左右。

即便是在先前的松錦大戰中,吳三桂都沒有捨得貿然動用這樣的精銳力量,可見其在吳三桂心中的分量也多重。

為了覺華島乃至於將來的東江開鎮,吳三桂已經將自己的底牌都給扔出去當了籌碼,可見其志在必得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