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章 黃道周直言(第2/2頁)
章節報錯
大明朝從崇禎十三年開始以來,局勢便每況愈下,直到今年雖然偶有氣色,可終究是針對建虜方向的軍事勝利,然而在針對義軍方面卻逐漸有些不可支撐,崇禎皇帝和太子林敬都有心同建虜議和,好集中精力對付勢力日益龐大的李自成和張獻忠所部,然而,朝廷過去不同建虜苟和的聲音再一次出現。
其中為首上諫言之人,正是被崇禎皇帝再次招入到宮中的詹事府少詹事黃道周,此人敢於犯顏直諫而闊於事理,精通天文、理數諸書。工書善畫,詩文、隸草皆自成一家,被世人稱之為石齋先生。
此人曾經聲稱自己有七不如者,「七不如者,謂「品行高峻,卓絕倫表,不如劉宗周;至性奇情,無愧純孝,不如倪元璐;湛深大慮,遠見深計,不如魏呈潤;犯言敢諫,清裁絕俗,不如詹爾選、吳執御;志尚高雅,博學多通,不如華亭布衣陳繼儒、龍溪舉人張燮;至圜土累系之臣,樸心純行,不如李汝璨、傅朝佑;文章意氣,坎坷磊落,不如錢謙益、鄭。」
然而真正仔細品味一下,這段謙虛到極點的話又何嘗不是自傲到極點呢?
而在這一次,黃道周將矛頭直接對準了當朝太子林敬,認為林敬身為大明太子,不應該出宮冒險,更不應該私自暗通建虜議和,除此之外,他也反對朝廷進一步開設厘金局,認為這是盤剝百姓之道,希望皇帝能夠將太子禁足宮中,不得外出任事。
一番批駁之言堪稱石破天驚,掀起了朝廷中其他言官對太子攻擊的熱潮,不過不僅攻擊太子本身,還進一步攻擊內閣諸臣,認為正是這些人無能至極,才使得太子殿下出宮歷事,實為大明朝之恥。
崇禎皇帝原本看了前幾封奏疏就有些生氣,等他看了黃道周的奏摺後則更加憤怒,高聲道:「此輩不過只是迂闊之人,原先被朕打發回鄉,如今回京還沒有多久,就敢上疏胡言,阻撓大計,博取清直敢言之名,著實可惡!」
一旁的首輔吳牲也有些恨得牙癢癢,這些正人君子們口頭上治國都是一套又一套的,可是真讓這幫子人上只會釀成大亂子,這使得他即便身為東林大佬,都感覺有些頭疼無比。
「陛下,黃道周此輩守正而不能達變,敢於犯顏直諫而闊於事理,律己雖嚴而於世無補,臣以為不如駁斥了便是。」
這話的意思其實也是在委婉告訴崇禎皇帝,當初既然把他趕走了就不要再召回到京城來,你看這不是又出事了嗎?還是趕緊將他打發走了吧。
崇禎皇帝心裡也有些發堵,他之所以將黃道周重新找回來也是因為顧忌到士林,畢竟天下這麼多人為黃道周求情,也不好繼續緊抓著之前的事情不放,便打算將他重新弄回到朝廷來養著,也好給皇帝臉上貼金。
但問題是,崇禎皇帝已經忘了黃道周的稟性,讓他來拍馬屁還不如殺了他。
崇禎皇帝一直都認為眼下唯有同建虜議和,才能儘快擺脫兩面用兵的困境,以便專力圍剿農民起義軍,可是眼下黃道周卻始終死死盯著不放,這使得他心中自然頗為懊惱,有些訓斥一番,便寫了一本手書給黃道周,其中不乏一些情緒文字。
「朕用人用事都是出於朝廷法度,太子眼下能夠治理山東,能夠率軍擊敗建虜,若是將太子
重新趕回宮裡,你黃道周能替太子將事情幹好嗎?要是自認為幹不了或者幹不好,以後就不要再多嘴了!」
果然,這番話說得痛快倒是痛快,可是也讓黃道周進一步下定了辭職的決心,遂掛冠去印,只跟好朋友劉宗周打了一個招呼,再一次回了家鄉。
林敬在聽到這件事以後,臉上雖然沒有什麼表情,可是心裡卻有些不以為意,像這種酸秀才回去了倒也是一件好事,就算將來他做了皇帝,朝廷上也不可能為黃道周這種誇誇其談的君子留下位置。
反倒是更加重要的一件事需要稟告給皇帝,那就是今年地方的災情也開始逐漸變得嚴重起來,其中像京畿出現了糧荒,而河南因為戰亂和旱災的緣故也出現了災情,至於江南各省同樣也在呼籲請減免錢糧和陳報災情的奏疏,他們在奏摺中寫著一行行泣血文字。
「啟稟陛下......江南各省百姓生計,已瀕絕境;倘不速降皇恩,蠲免新舊徵賦,杜絕苛派,撥款賑濟,則弱者輾轉死於道路,而強者勢將群起而走險,即天下之大亂將愈不堪收拾矣.......」
崇禎皇帝看完這些奏摺之後,心裡有些不太滿意,他望著林敬道:「江南的災情到底是不是真的,你是朕的太子,絕不能幫著這些人欺騙朕!」
林敬絲毫沒有猶豫,直接說道:「父皇,請父皇赦免兒臣斗膽直言。」
「你直說無妨。」
「京畿的情況兒臣和其他大臣們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河南去年戰亂今年旱災,災禍連綿不絕,兒臣以為也八九不離十,至於江南各地,百姓們固然生活得慘不忍睹,可是這絕非天災,而是人禍!」
林敬略微帶著幾分感嘆道:「就像今年的山東一樣,同樣經歷了災害,可是百姓們卻都能吃飽,反倒是江南縱使沒有災禍,可是這些達官貴人們,照樣能將百姓吃得乾乾淨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