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章 宗藩制度改革(第1/2頁)
章節報錯
問題是,熟悉的事情很快又發生了,到了嘉靖四十四年時,大明國庫已經出現了嚴重的虧空,可是倭寇卻又來了,朝廷算是徹底沒有錢了。
出於無奈之下,明廷只能宣佈將郡王及以下的宗藩祿米標準進一步下調,其中各王府鎮國、輔國、奉國將軍,鎮國,輔國,奉國中尉的祿米也被降低,甚至還對宗室娶妻生子做出了規定,即生了三個兒子的宗室,所有俸祿減半,禁止冒領,如果萬一遇到災年,宗室不能離開封地。
除此下調祿米標準以外,就連折鈔標準也發生了變化,原來還能實打實領一半,而這一會像郡王被改成了三分本色七分折鈔,奉國中尉則被改成了四分本色六分折鈔。
用一道數學題來計算,洪武時期的每個郡王能領祿米兩千石,等到了弘治十四年就只能領到一千石,而等到嘉靖元年因為折算銀子的緣故,基本上只剩下了六七百石的樣子,可是等到了嘉靖四十四年,則完全只剩下了三四百石左右。
但問題是,即便大明朝的宗祿已經被削減幾次了,可是由於激增的宗室人口,使得這點削減也變成了杯水車薪,甚至已經開始出現了大面積瘋狂拖欠的情況,比如在萬曆十年的時候,懷仁王府奉國將軍六人詣闕申訴,哭訴自己快活不下去了,因為自己的祿米已經有二十一年沒有發了,而每次去問的時候,朝廷永遠只有倆字,那就是沒有錢。.
出了這件事以後,到了萬曆十一年,禮科都給事中永珍春便給朝廷上書,聲稱他已經進行過充分的實際情況調研,認為眼下這個宗祿已經不能再漲了,否則朝廷再也出不起這個錢,那麼怎麼辦呢?那就是甭管你後面生多少個兒子,河南、山西、陝西三省的宗祿總額都不再隨著宗室人數增長而增長,算是形成了定額。
而等到了天啟五年的時候,禮部尚書禮部尚書薛三省奏定天下宗藩限祿之法,皇帝看到了覺得很有道理,便命令各撫按刻宗藩限祿成書,算是讓大明的宗祿「永為定額」。
可問題是,即便是已經永為定額,可大明朝的宗祿依然已經膨脹到成為了一個天文數字,使得大明朝根本沒有減輕自己的沉重負擔.......
林敬輕輕嘆了一口氣,道:「兒臣以為,當下已經到了刮骨療毒的時候,縱使切膚之痛,也需要堅持才是。」
經過林敬的一番陳述,事實便已經擺在了崇禎皇帝的面前,宗藩祿米制度已經成為了少數藩王們侵吞國家財政的幫兇,而大部分宗室反而因為祖制的緣故,淪落到窮困潦倒的地步,如今已經到了不得不改的情況。
在如今的大明,親王數量並不算多,滿打滿算三十二藩,再加上義軍起義等一些緣故,目前的親王只剩下了二十八位,不過郡王的數量則要多上很多,全國加起來大概有五百多個,他們佔據了宗室祿米的絕大部分。
「大明江山,亦與大明子孫相關,兒臣以為當今藩政改革已經到了不得不實行的地步,否則亡國亡天下,只怕就在眼前。」
林敬從懷中掏出了一份摺子,經由王承恩呈遞給了崇禎皇帝。
所謂的藩政改革,自然是針對大明宗藩制度的修改,其中比較關鍵的條款可以分為三大部分。
便是全面取消所有宗藩祿米,為朝廷減負,亦乃天下萬民之福。當然,為了給那些貧苦的宗室子弟們一條活路,林敬還請求放開所有宗室子弟科舉、務農、當兵以及經商的所有權力,他們不再受到宗藩制度的約束,同時也不再享受大明宗藩祿米。
當然,為了表示對大明宗室的最基本優待,在祿米銀取消後,會重新根據個人爵位改發年金,不過年金制定的額度並不高,親王一年的年金只有白銀五千兩,郡王一年的白銀則只有一千兩。
至於自鎮將軍及以下的一應爵位,不
享受年金優待。此外還將嚴格執行襲爵代降制度,自親王開始,郡王襲爵不得超過一人。
針對不斷擴張的大明宗藩體系,必須要進行嚴格的控制。林敬認為大明開國時宗藩體系不過數十人,可是二百多年下來已經膨脹到一百萬人以上,便是不加約束的後果,因此他認為必須針對大明宗藩體系重新梳理,也就是隻容納太祖以及成祖皇帝以來直系血脈的三代以內後裔進入宗藩體系,其餘子孫則剔除出宗藩體系。
說簡單一點,那就是從明朝初期的那十幾個親王,他們的直系子孫的三代近親,比如兄弟、兒子以及孫子可以繼續留在宗藩體系內,但是像孫子的旁系則不能進入,從而避免宗藩體系大肆擴張,而根據初步的計算,一旦重新梳理完畢,大明宗藩體系內的人數將只剩下數千人左右,維持在一個正常的水平。
那就是大力展開皇族教育,並積極提拔皇族內部人才進入到朝廷以及軍隊當中,成為朝廷上的皇室支持者。為此,林敬建議在京城建立大明皇家學院,所有大明宗室都可以報名進入學院內進行學習,並提供參加科舉以及從軍的相應途徑。
對於這一點,林敬堪稱是鼎立支援,要知道大明最初可不是這般如此,當時的太祖皇帝朱元璋在建立了天下後,曾經對宋元的滅亡認真吸取了教訓,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皇室太弱而臣子過於強大,才導致被滅。
因此,老朱以前朝為鑑,決定建立宗藩拱衛朝廷,於是分封自己的二十六個兒子和侄孫朱守謙為親王,並規定一套嚴格的封藩制度,派遣這二十七個王駐紮在邊疆統領軍務。
只可惜,在靖難之役燕王朱棣奪位後,朱棣同樣吸取了教訓,他認為讓藩王掌權不是國家幸事,於是便強化中央集權,下旨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軍事事務,此後為了進一步限制藩王,還勒令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軍事事務,不得擅自離開封地,結交地方官員,使得藩王幾乎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幾乎形同於養豬,藩王素質極差。
問題是,這種制度也存在很大的弊病,那就是一旦國家有難,宗室裡根本找不出人才來,甚至像崇禎因為變故而繼位的皇帝,很快就暴露了自己的短板——他沒有得到正式的皇族教育,因此一切都要靠著自己摸索前進。
三條改革措施,幾乎每一條都直接命中崇禎皇帝內心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