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2章切膚之痛(第2/2頁)
章節報錯
說到這裡的時候,林敬倒是輕輕搖了搖頭,這件事從一開始就進展得頗為不順,不過有人拿這件事來攻擊自己,怕是另有所指。
「兒臣以為,眼下同建虜議和乃我大明全力解決內亂的關鍵時機,倘若無法實現,則我大明則始終處於首尾不能兼顧的狀態,也自然無法重振我大明之聲威,因此議和之事,不應為些許腐儒之言而斷絕。」
崇禎皇帝也只是提點了一下,他繼續說道:「總之,通逆案還是要繼續查,議和也要繼續談,但是有些關節你還是要把握清楚,不可妄作主張才是。」
「兒臣明白。」
林敬猶豫了片刻,繼續道:「兒臣眼下倒不是很擔心議和的事情,終歸是在慢慢談,關鍵還是這一次的通逆案,兒臣實在有些擔憂。」
「擔心什麼?」
崇禎皇帝頓時有些好奇,他知道自己的這個太子可是一向天不怕地不怕。
林敬認真說道:「眼下通逆案已經牽涉了一大幫皇親和勳貴,他們自然不肯束手就擒,時下京城多有人言,我大明只對異姓勳貴下手,卻對同姓藩王視而不見......兒臣並非被激將,而是認為倘若不能借助這次機會去做些什麼,實在有些可惜。」
崇禎皇帝這段時間也被這幫子人給激怒了,他有心給他們一個教訓,可是眼下除了一個劉國瑞以外,皇帝卻還沒有想好從哪裡著手,正是有心無力的時候,見太子主動開口談及此時,便直接開口詢問。
「慈烺,你準備怎麼做?」
林敬腦海中的思路一閃而過,他終究將那份太過於極端的方案擱置了下來,而是換成了另一個相對更加緩和的計劃,他沉聲道:「兒臣以為,眼下的關鍵在於天下藩王所吞吃的祿米已經佔據了大明財政的絕大部分,我大明想要真正振作起來,就必須握緊基本盤,割除這些毒瘤。」
崇禎凝聲道:「你是準備對宗藩的祿米下手?」
林敬點了點頭,道:「沒錯,一旦能廢除宗藩祿米,大明就能輕裝上陣,減輕百姓負擔,還能增加中央財政賦稅,到時候就可以有足夠的財力去編練新軍,屆時無論是內憂外患,都將不再是我大明的問題,可謂是百利而無一弊的大好事。」
崇禎卻是輕輕嘆了一口氣,「慈烺,朕並非沒有想過廢黜宗藩祿米,可是這件事著實棘手,稍不注意便是一場大亂啊。」
大明宗藩祿米銀每年都要佔據大明一半的稅收,自然也被天下的有識之士看在眼裡,希望廢黜宗藩祿米銀的人也不止一個兩個,而不得不說的是,大明朝的宗藩制度堪稱是天下一大奇葩,甚至放在歷代王朝裡都屬於最垃圾的那一種。
原因很簡單,不光是宗藩制度外面的人在反對,甚至連宗藩制度裡面的大明朱家子孫,也都對它沒有什麼好感。
在原本歷史上,大明滅亡時雖然像福王朱常洵這樣的王爺們都肥得流油,可是這些藩
王終究只佔據了少數,到目前為止也就是三十來個,而真正的絕大部分朱家子孫,卻因為祖制的緣故不能科舉做官,不許經商營生,只能守著那點被剋扣殆盡的祿米過活,就連有些實在窮得沒有辦法的宗室們想要做點小生意討口飯吃,卻依然被駁回,原因就是祖制大於天。
不知道有多少朱家子孫希望能夠擺脫這座牢籠的束縛,就算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普通人,也好過做一個被餓死的朱家子孫。
因此,像這種失敗至極的宗藩制度並非沒有變動,實際上在漫長的歷史上已經改過了好幾次,其中排除掉朱棣那一回以外,比較大的變動主要有四次。
第一次發生在明孝宗弘治十五年,彼時明廷就已經感受到了繁衍下來朱家子孫的威力,財政上已經開始頂不住,不得不宣佈了一條規定:「其郡王以下祿米俱米鈔中半兼支,郡主而下祿米俱本色四分折鈔六分。
意思很簡單,以後發祿米就不再實實在在的發了,而是用大明寶鈔來折算,但問題是當時的大明寶鈔已經貶成了一張廢紙,用來擦屁股都覺得不舒服——因此,這道命令下來以後,等同於大明宗室祿米的實際發放數額就砍掉了一半,規模之大,不得不令人歎服。
第二次變革則發生在嘉靖元年,當時朝廷給出的規定是,以後宗藩祿米全部折銀進行發放,其中像河南每石三錢五分,山西每石五錢,湖廣親王每石七千六分三厘、郡王每石六錢、郡王以下五錢,嚴格來說這些折銀標準是要普遍低於當時的行情,也就是說宗室們的福利又下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