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重開東江鎮(第2/2頁)
章節報錯
昔日薊遼總督孫承宗在經營遼東之時,既經營寧遠城之築城與戍守,又經營覺華島之囤糧與舟師。其中寧遠重在守禦,而覺華重在糧儲,二者相輔相成,正如當時孫承宗給朝廷的奏摺上所寫那般,策動遼東軍出擊的關鍵。
“以築八里者築寧遠之要害,更以守八里之四萬當寧遠之衝,與覺華島相犄角。而寇窺城,則島上之兵,旁出三岔,燒其浮橋,而繞其後,以橫擊之。”
因此,覺華島一度也成為了明軍和後金之間的必據必爭之地,在天氣六年時曾爆發的覺華島之戰,便是在努爾哈赤攻寧遠不下之後的結果。
儘管後金軍水師不強,可是時值隆冬,海面冰封,從岸邊履冰,可直達島上。而後金一方面派遣少量兵力繼續攻打寧遠城,而另一方面則是派遣主力大軍,直接從冰面上長驅直入進攻覺華島,而島上的明軍則鑿冰十五里為濠,列陣以車楣衛之。
然而天不如人願,正在明軍掘冰之時,卻不料忽然大雪紛飛,氣溫陡然直降,也導致冰面重新聚合,而後金騎兵得到這個機會,便履冰馳進,從靺鞨口登岸,攻入囤糧城北門,最終在經過了一番慘烈廝殺之後,拿下了覺華島,而這一戰過後,覺華島上的明軍都力戰而亡,七千明軍和七千商民都被後金軍殺光,超過八萬石糧草和大量船隻也被後金軍焚燒殆盡,對於明廷的打擊極大。
從這一戰過後,覺華島便徹底不再是當初明軍的糧儲重地,更關鍵的是自松錦之戰過後,覺華島也被清軍給直接掌握,在此地還選擇了駐軍。
回想起往事時,吳三桂也不由得有些感慨道:”倘若覺華島未被明軍攻克,我大明當初也不至於一敗至此,糧草也都沒辦法及時供給給遼東大軍......
一旁騎著馬的中年文官則是點了點頭,道:“總鎮所言極是,若非覺華島被虜所佔,我軍就完全可以從海路接受糧草補給,何至於還要從陸路繞這麼大的圈子?不過眼下覺華島已經為敵所佔,想要重新拿回來實在不太容易。”
此人正是候補道銜、行轅贊畫劉子政,一直跟隨者吳三桂在籌劃寧遠軍事。 無錯更新@
吳三桂點了點頭,沉聲道:“實不相瞞,陛下這一次派本將回遼東,一方面要守住寧遠,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夠拿下覺華島,打通到山東的水路......這一次前來便是為了查探敵情,看看是否有這個機會。”.
劉子政點了點頭,繼續道:“總鎮的良苦用心,卑職也是明白的,只是自從松錦之戰過後,我大軍損失慘重,關外僅剩下一座寧遠孤鎮,在這種情況下想要拿下覺華島,只怕是不太可能......縱使我軍能夠拿下,怕是也守不住啊........”
的確,眼下寧遠的關寧軍只有三萬人左右,光是守一座寧遠就有些力不從心,更不用說拿下覺華島了。
然而,吳三桂卻搖了搖頭,沉聲道:“子政,你可知道當今太子殿下?”
“自然知道,太子殿下於清河和德州取得兩場大勝,一振當今天下人心,卑職亦心悅誠。(本章未完!
第572章 重開東江鎮
服。”
說起當前名聲大振的林敬,幾乎天下人沒有幾個是不服氣的,畢竟弱冠之年便能提軍連打兩場大勝仗的功績,絕非尋常人所能做到。若非林敬太子的身份太過於敏感,只怕早就被人稱為衛霍一般的戰神了。
吳三桂繼續道:“其實圖謀覺華島還是太子殿下跟本將商量的要事.......”
當初在德州之戰結束後,朱慈煨對吳三桂也多有拉攏,並且也跟吳三桂暢談許久,其中便談到了遼東的局勢。
在當時的朱慈煨看來,想要對付清廷就必須要大力發展水師,以水師在遼東海岸線上處處出擊,才能在正面戰場無法抗衡的情況下,有效制衡清廷的發展——而想要實現這一點,就必須要效仿當年東江鎮,立足島嶼發展。
昔日總兵毛文龍在登萊巡撫袁可立的支援下,在皮島設立東江鎮,可謂是大明朝的一次非常有創新的招數。
要知道皮島這個位置非常關鍵,其北岸與後金界只相隔八十里的海面,東北則與朝相連,因此開東江鎮之後,毛文龍很快就得到發展,並且對後金產生了巨大的威脅。@精華\/書閣*首發更新~~
當初袁可立設計策反後金大將劉愛塔以後,便讓毛文龍和總兵沈有容聯合出兵策應,夜襲金州,收復旅順,並且接連攻克金、復、蓋三衛及紅嘴、望海、永寧等多堡要地,收復遼南海島疆土千餘里,幾乎是爆掉了後金的菊花,並且讓登萊、旅順、皮島、石城、寬靉等地連為一條弧線,對後金形成了巨大的威脅。
因此,在這個階段,後金視毛文龍如眼中釘肉中刺。
當然,歷史的發展自然有其曲折性,在毛文龍因為戰功而不斷被加秩晉階時,朝廷內部對毛文龍的質疑聲也越來越高——畢竟毛文龍為了能夠在東江鎮發展,自然不可能完全聽從朝廷的命令列事,也做了很多犯忌諱的事情,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袁可立被調離登萊,新任督師袁崇煥矯詔斬毛文龍,也使得東江鎮在實質上分崩離析,繼任者個個大打出手,最終導致東江鎮上下官兵在崇禎十年時選擇投清,再也沒有成為後金的威脅。。
第572章 重開東江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