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劉宗敏大敗?”

得到了訊息的李自成十分驚訝,很快就勃然大怒,劉宗敏所率領的三萬將士俱是老營精銳,不要死傷八千,就是傷亡幾百人都足以令人心痛。

之所以會出現這一場大敗,完全也是因為劉宗敏大意之故,同明軍交鋒之時屢屢大勝,便一路率領大軍進逼,最終卻受了孫傳庭早已經佈置好的伏擊當中,遭受了一場真正的慘敗。

而田見秀所行雖然一切順利,可是在失去了劉宗敏的掩護後,大軍自然也只能暫時停下了步伐,等待著援軍抵達。

軍師宋獻策在得到這個訊息後,便立刻來找了李自成,並且勸諫李自成立刻盡起大軍進攻孫傳庭,在他看來李巖原來突襲左良玉的設想已經不再成立,由此對孫傳庭的進攻也就在關鍵之時。

李自成心中也十分惱怒,他將李巖原本的勸諫拋之腦後,決定率領闖營主力大軍二十五萬,號稱四十萬大軍,準備親自進攻孫傳庭。

除此之外,李自成還向張獻忠發起了聯合的打算,他準備邀請張獻忠一起腹背夾擊,並且允諾事成之後,就將武昌、漢陽、德安以及黃州等府盡數割讓給張獻忠。

四月初十,一支整齊的騎兵從東邊方向而來,儘管所有人都風塵僕僕,就連戰馬身上也不住地流汗,可是他們的隊伍行進規整,在經過農田的時候,沒有有一隊騎兵敢走入田中,踐踏莊稼,同當時明軍騎兵大不相同。

湖廣肥沃,素來有“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可畢竟經歷過連年的戰亂,百姓們的生活過得極為苦不堪言,為了躲避戰亂常常躲進了山裡,導致大量的田地徹底荒廢,甚至都已經長滿了雜草。

當騎兵經過此地的一個村莊的時候,百姓們正在外出逃荒,他們看到遠方前來的騎兵時,頓時不免慌亂了起來,特別是在看到騎兵上面寫著一個大大的“張”字,所有人都紛紛朝著反方向跑去。因為他們都知道,這是張獻忠的軍隊。@精華\/書閣·無錯首發~~

在流寇當中,可能唯獨就是李自成的軍隊軍紀會好一些,羅汝才的軍隊則要次之,唯獨張獻忠的軍紀名聲最差,也最讓百姓們害怕。

夕陽餘暉之中,騎兵踐踏起的煙塵飛舞而起,百姓們和騎兵正好迎面相遇,他們根本跑不過騎兵,很快就被這股騎兵給追上,百姓們躲避不及,只好離開大路,跑進了水田當中,可憐地站在了一塊。

百姓們望著騎兵們,卻又不敢正眼去看,只能偷偷地用眼神打量著,充滿了恐懼和好奇,恐懼是因為過去百姓們在遭遇軍隊的時候,無論是明軍也好還是流寇也罷,只要一旦遭遇,都會裹挾青壯甚至搶掠一番而去,剩下的老弱則只有死路一條,因此遇到這股騎兵時,所有人都在擔心會對自己不利。

至於好奇則是,他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整齊的隊伍,甚至這股騎兵也沒有對他們做過任何可怕的舉動,即便是連兇狠的神色都沒有,看上去渾然不像流寇。

等到騎兵們越過百姓之後,百姓們才戰戰兢兢地重新回到道路上,開始私下悄悄議論起來,他們有人說這是張獻忠的嫡系部隊,更注重軍紀,也有人說這些騎兵們一定有要緊事,顧不得停下來劫掠,但總之,所有人都放下了心來,朝著遠方繼續走去。

就在這時,一隊騎兵卻折返過來,嚇得百姓們一跳,不少人便繼續要往水田裡跑,可沒想到騎兵們的速度漸漸慢了下來,其中為首的騎兵似乎正在打量著什麼,他是一個留著短鬚的年輕人,一雙眸子晶亮發光,即便是長途奔襲所帶來的疲憊,似乎也沒有掩蓋他全身上下散發的勃勃英氣。

“各位鄉親父老們,你們放心,我們是張大帥麾下的人馬,來到這裡也只為打下明軍的州府,開倉放糧,賑濟百姓,絕不會對百姓進行下手。我家將軍乃大帥麾下義子張定國,向來信守承諾,這些糧食便是他要求發給你們的,你們把糧食分一分吧。

。p?

年輕騎兵說完這番話,便將馬後的一袋糧食扔了過去,其餘騎兵們也紛紛效仿,將自己馬上的糧食卸下來扔到了人群裡面,零零散散大約有十幾袋。

百姓們頓時一愣,誰也不敢動手去拿這些糧食,也不敢私自逃走,只是互相看了幾眼,依然站在了原地。

年輕騎兵似乎看出了眾人的擔憂,他繼續道:“你們放心,這些糧食給了你們,我們就不會再拿回來,好了,咱們撤!

說完後,一隊騎兵很快重新掉轉馬頭,朝著大隊騎兵的方向追去,噠噠的馬蹄聲響成一片,很快就消失在了眾人的視線之中。

百姓們見騎兵們真的消失了,這才連忙奔過去撿起袋子,只見裡面的的確確裝了不少穀米,雖然並不是很多,可是十幾袋加起來卻足夠這些百姓們多走上百里路了。

可是千萬不要小看上百里路,以目前這些百姓們的腳力,一百里也需要足足走上兩三天以上,要是沒有半點糧食果腹,很多人都會因為飢餓變成了路倒。

騎兵們經過了一天的長途奔波,終於在天黑的時候抵達了黃州城下,只見城頭上點著火把,不少纏著頭巾的兵丁們手中拿著長矛正在巡視著城牆,戒備十分森嚴。

“城下何人,報上名來!”

“我家將軍乃先鋒將軍張定國,有急事要進城拜見大帥!”

那名年輕的騎兵站在城下,高聲吼道。

城頭上的人一聽張定國的名字,便連忙將城門開啟,迎接了騎兵們進城。

一名身上穿著整齊鎧甲,嘴唇上留著濃密鬍鬚的年輕漢子一馬當先,進入了城池,此人正是當今義軍首領張獻忠的義子張定國,而他原本的名字卻是叫做李定國。&n

李定國原本是陝西延安人,早年家裡貧苦,再加上朝廷苛捐雜稅,導致他在十歲的時候就迫不得已投靠了張獻忠,而當時張獻忠看到李定國相貌不凡,便將他收做養子,跟著自己一起南征北討,死中求活,還跟著張獻忠一起改姓為張,而那一年是崇禎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