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新作物推廣(第1/2頁)
章節報錯
三天後,革左五營也得到了來自李自成的勸降書信,老回回馬裡應等人固然心有不甘,可是他也明白眼下大勢已去,來自闖營的大軍已經隱隱對革左五營形成了包圍,倘若繼續頑抗下去,只怕也難以逃脫李自成的掌控。
不得已之下,革左五營也只能歸降於李自成,而李自成在又得到數萬軍隊之後,勢力頓時龐大到穩居義軍之首,已經不是張獻忠所能對付的了。
當然,到了這一步的時候,天下其餘義軍對李自成的戒備之心到了一個頂點,甚至很多人都希望聯合張獻忠來對付李自成——固然張獻忠也是一匹餓狼,可是手段卻遠遠沒有李自成這般狠毒。
在襄陽大殿之上,志得意滿的李自成終於將目標指向了自己的下一個對手,那就是曾經背叛過他的小袁營首領袁時中。
自從袁時中背叛了李自成之後,便一直盤踞在豫東和皖北,也就是歸州、亳州以及蒙間,麾下擁兵三萬餘人。
誕我聖主,體仁好生。義旗一舉,海宇歸心。安官撫民,設將防邊,大業已定。......如袁賊執迷相拒,許爾紳民縛獻,不惟倍賞,且保各處生靈。”
牛金星輕聲道:“王上的討袁檄文昨日便已經擬好,今日臣又跟林泉他們討論了一遍,改了幾個字,如今便送了過來,等王上確定之後,便可以頒發出去。”
李自成點了點頭,示意牛金星坐下,他望向了一旁的宋獻策道:“這封檄文寫得不錯,在出征討伐袁賊之前可以廣發湖廣,另外等到出征後,可以將文告刻版印出,通告全軍上下,以彰我軍之志向。”
宋獻策連忙點了點頭,他似乎想起了什麼一般,神情凝重地說道:“明廷眼下似乎又起了幾分勢頭,就連東虜都給擊敗了,還請王上不得不防啊!”
李自成輕輕點了點頭,嘆息道:“一波未平且一波又起,眼下的湖廣著實有些太熱鬧了些......咱們在平定了袁時中之後,當與明廷來一次較量。”
宋獻策贊同道:“如今我等同東虜雖不是友,但是卻有共同的敵人,倘若東虜受挫,明廷勢必會將矛頭指向我等,唇齒相依,不得不防。”
李自成冷笑了一聲,“張獻忠只以為我要同他相爭,卻根本不想想自己的處境。將來若是格局再變,此輩定將成為禍患。”
說到這裡的時候,李自成似乎又想起了那個大明太子林敬,頓時陷入了沉思之中。
崇禎十六年,陽春三月,草長鶯飛。
在結束了大戰之後,林敬則是一頭扎進了對山東的經營當中。
由於戰亂的緣故,大量來自京畿、河南的流民一***來到了山東,在一方面形成壓力的同時,可是也讓原本人口流失了許多的山東擁有了充沛的勞動力。
林敬一邊安排流民們進行以工代賑,修復各地的城防工事,另一方面便安排吳偉業開始準備興修官田水利,他準備將這些沒收的王田和其他無主田地,還有那些分配給有功將士的土地,都安排給流民們進行播種。
當然,作為太子的林敬,自然不會收很重的租子,而是將租子定在了二成左右的水平,並且取消徵收銀錢的方式,一律改成了徵收糧食作物,這一舉動不僅僅大大減輕了流民的生活負擔,也使得山東各地原本蠢蠢欲動的民情頓時穩定了下來。
在佈置了這些事情之後,林敬卻忽然想起了一件事,那就是鄭家為了彌補鄭鴻逵這件事的缺失,他們已經派人來告訴了林敬,那就是原本一直在尋找的玉米、番薯和馬鈴薯已經找到,並且還從西班牙人的手中買下了一船的種子,已經啟程馬上就會運到山東來。
林敬可是明白玉米、番薯和馬鈴薯的意義,在眼下這個明末小冰期時期,很多糧食作物的減產已經不可避免,糧食缺位帶來的饑荒也不是靠著賑災就能解決,說白了想要彌補這個糧食的缺口,要麼就(本章未完!
第518章 新作物推廣
是死亡大量的人口,重新恢復糧食和人口的平衡,要麼就是忽然提高糧食的產量。
而玉米、番薯和馬鈴薯這三種農作物,便是大大的利器。
首先,長江流域以南的山丘荒野地帶和不宜種植水稻的旱地,在過去的時候通常都會被閒置下來,黃河以北則是因為缺水的緣故,種植的農作物產量都不高,而像這些地方都很適合種植對土地要求不高的玉米,且產量也非常不錯。
至於番薯和馬鈴薯就更是一種對土地要求極低的農作物,具備易種、耐寒、耐瘠的特點,像那些土壤貧瘠、氣溫較低、連玉米都養不活的高寒山區,都可以種植馬鈴薯,且產量也都非常不錯,因此完全可以成為當地百姓的活命法寶。
不過在原本歷史上,由於這幾種農作物都是來自美洲,因此直到明末清初才來到華夏,且沒有得到大規模推廣。
一直到乾隆年間,這三種農作物才開始得到廣泛推廣,而華夏百姓也從乾隆六年的一億四千萬人口,增長到道光三十年的四億三千萬人口,中間只經過了一百多年的時間,而耕地面積則只增長不到百分之三十。
林敬作為一名穿越者,他自然不能忽視這些神器帶來的巨大作用,他很早就開始想方設法去搜尋到這三種作物的種子,如今終於有了結果,他心裡自然是無比興奮。
不過有一點,那就是光是得到了種子還不夠,想要進行大規模的推廣,還需要進一步進行栽培才可以。
原本林敬心中有一個很理想的人選,那就是明末時期的農學家——王象晉,若是由他來負責這件事,大事自然已定。
此人原本是山東濟南新城縣的名士,萬曆三十二年得中進士,只是因為一些事情得罪了朝廷權貴,導致仕途坎坷,而他本人則將一身的才華都灌注在農作物上,自號農居士。
後來王象晉雖然重新起復,可是也時時不忘農本要義,經常尋找機會到農村瞭解各種農作物的栽培技術及生產情況,常常還親自下田去獲取第一手的農業資料,甚至還自己專門開闢了一塊園地,親自動手種植花木和農作物,並且還花了十年時間,寫了一本農業著作《群芳譜》。
這名字聽上去雖然有些不太正經,但卻是一本真正的農學著作,堪稱匯聚了天下農學大成,裡面按照天、谷、蔬、果、茶竹、桑麻葛棉、藥、木、歲、花、卉、鶴魚等12個譜分類,並且詳細記載了每一種植物的形態特徵、栽培、利用、典故和藝文,堪稱是一本真正的寶庫。
在這一本書當中,甚至還記載了番薯的種植方式,原本番薯在萬曆年間就已經傳入了福建,而王象晉獲悉後即多方設法引入栽培、試驗,裡面記載了關於種植番薯的一系列方法,甚至還有貯藏需要注意的事項。
在原本歷史上,王象晉一路官至浙江右布政使,直到崇禎十一年,古稀之年的他才辭官回到家鄉。後來明廷滅亡之後,王象晉的次子王與胤、三子王與朋都為國殉難,而他本人傷心欲絕便從此歸隱田園,不見外客。
此外還有一點,大名鼎鼎的王士鎮便是王象晉的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