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敬微微一笑,沉聲道:“馮公勿慮,朝廷眼下的情況我自然瞭解,抗虜軍雖然也缺糧缺銀,但終究可以想辦法克服,真正的問題還是在於抗虜軍要擴大,就需要更多的人才,而這方面是目前真正最需要彌補的——”

說到這裡的時候,林敬從袖子裡掏出了一份奏章,低聲道:“馮公,這上面的名字都是我希望朝廷能夠調到山東的人才......還請馮公成全。”

馮元飆點了點頭,接過了奏章仔仔細細看去,只見上面的人名似乎都有些陌生,不由得眉頭微微皺起。

“江陰縣典史閻應元?”

“江陰縣典史陳明遇?”

“不知殿下這份名單從何而來,為何最上面的兩個人只是區區江陰典史?至於這個黃州兵備道堵胤錫,倒是有些名氣....還有這個前南京祭酒文安之,我也聽過他的大名.

林敬自然笑著搖了搖頭,道:“還請馮公知曉,這些人都是我私下裡瞭解的英才,今日便希望馮公能夠將這些人調撥到我的帳下。”

馮元飆略微沉吟了一番便答應了下來,畢竟這並不是什麼大事,若是林敬想安排一些朝廷大員進抗虜軍倒比較困難,可是這張紙上面的人物最大的也只是一個兵備道而已,其餘的什麼典史,甚至還有白身,倒也沒什麼了不起的,他完全可以代替皇帝答應下來。

見到馮元飆認可,林敬自然頗為高興,他手底下的人才終究還是太少,當初雖然從東宮系統裡提拔了一部分人才,比如吳偉業、林增志以及楊廷麟等人,可是終究還是太少,這一下能夠蒐羅到幾十個頗有能力的英才,便是大大增強了他的底蘊。

特別是在張煌言還沒有成長起來時,能有一個堵胤錫來為自己籌劃,堪稱是最大的收穫,能夠大大補齊他目前的短板。

原因很簡單,在目前林敬手底下的人物當中,吳偉業也好,朱大典也好,這些人固然可以用,但是他們本身的能力其實存在一定的短板,也就是說這些人都適合作為方面之才,但是不適合統領全域性,也就是說他們可以成為像曹參這這種人才,但是成為不了蕭何。

而像這種堪稱蕭何的人才在這個時代堪稱少之又少,可以說當今天底下總共加起來不到五個人。其中一個是清廷一方的范文程,此人人品固然不談,可是文韜武略都堪稱當世奇才,而第二個便是投降了清廷的洪承疇,第三個則是李自成手底下的李巖,而大明這一邊則有兩個,一個是現在的堵胤錫,另一個則是未來的張煌言。

在原本歷史上,這個堵胤錫堪稱幾乎改變了大明的國運。

與很多奇才一樣,堵胤錫也是一個應國亂而生的人物,他人生中的前四十年並無出奇的地方,崇禎十年的進士,到今天也只是做了一個黃州兵備道,並不算非常出彩。

然而,在原本的歷史上,當崇禎自縊煤山之後,堵胤錫失聲痛哭,作《墜龍騷》五章,隨即便投身於弘光朝廷,準備一心為國雪恥。

在當時的大背景下,弘光小朝廷剛剛建立,便低估了清廷一方的野心,迷惑於清方為崇禎報仇的大旗,立即就確立了聯虜平寇的戰略。

當然,事後來看著是一種極為錯誤的決定,可是在當時這種觀點卻大行其道,受到了弘光朝廷上下的認可,因為無論是從主觀上還是客觀上都是必須採取的一種戰略。

而這一戰略便正是清廷的洪承疇所全力促成,整個弘光小朝廷都沒有看出其中隱藏的危險,使得當時的弘光和李自成以及張獻忠等輩陷入了互相攻擊的狀態,反而給清廷機會——很快,清廷便接連擊敗了李自成以及弘光小朝廷。

到了這個時候,堵胤錫十分果斷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張,那就是聯寇平虜,他深刻地認識到只有真心與李自成、張獻忠聯合,才能真正挽救南明。

然而在這個時候,隆武政權裡的那些成事(本章未完!

第514章 顧全大局

不足敗事有餘的中樞、督撫等實力派,卻始終難以打消對義軍的戒備和牴觸心理,甚至自作聰明地提出了借刀殺人的計策,讓義軍同東虜兩敗俱傷,使得南明坐享漁翁之利。

很顯然,這一招只會讓義軍徹底離心離德,根本不可能達成真正的統一戰線,只會讓義軍和南明被清廷逐一剿滅。

在這個關鍵時候,堵胤錫自告奮勇,單騎入義軍大義,說服了李錦以及高一功等人,讓三十萬義軍皆就撫,被改編為大名鼎鼎的忠貞營,聽從堵胤錫節制。

在改編忠貞營之後,堵胤錫很快又做了第二件大事,那就是建立忠開營。

南明時期的各地明軍早已經徹底腐壞,久不經戰陣,皆畏敵如虎,毫無戰鬥力可言,而且常常喜歡投敵,因此南明花費了大量的財力和物力建立的數十萬軍隊,實際上都只是沙子堆砌的城堡,沒有絲毫的作用。

有鑑於此,堵胤錫入川招撫大順軍餘部,並收編了當地的明朝官軍,設立了忠開營。而在日夜操練,講習戰陣,經過了長期的訓練下,這一支軍隊也成為了除忠貞營以外的南明後期的三大勁旅之一。

可以說,在南明時期的那些大臣當中,雖然也有憂國憂民之人,但是大部分人都是拘泥於門戶之見的何騰蛟、瞿式耜之輩,而真正像堵胤錫這種絲毫不顧個人榮辱的大臣就此一人。

林敬在心中隱隱嘆了口氣,在原本歷史上,由於永曆朝廷的猜忌緣故,使得忠貞營同永曆朝廷之間再無信任可言,而堵胤錫的一番心血最終化為烏有,等到了永曆三年十一月時,堵胤錫由於積勞成疾的緣故,病逝於潯州。

而這一年的堵胤錫,才不過年僅四十九歲。

在林敬看來,倘若不是這幫子豬隊友存在的緣故,以堵胤錫籌謀的聯合大順以及大西軍的計劃一旦成功,清廷無論如何也不至於輕易蕩平南明,或許還能爭取一個南北分立,也未嘗可知。

因此,堵胤錫便是林敬心目中理想的蕭何,只是還需要好好說服對方才行。

在林敬的款待下,馮元飆也終於同抗虜軍內部進行了一番接觸,他自認為已經拿到了可以交差的東西,便在林敬的恭送下返回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