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宮裡,燭火通明。

崇禎在燭火明暗交界之處來回走動著,臉上浮現出些許興奮神色。

“新式火銃…..不,崇禎十五式火銃現在一個月能量產多少杆?”

“啟稟父皇,根據目前安民廠的回奏,眼下一個月大概有一千杆左右的產量,後續人手物資備齊之後,或許能再多一些…”

“好好好,這樣朕也能放心下來,不過你打算這些火銃該怎麼用?”

崇禎說完話以後,眼神中微微有些飄忽不定,似乎意有所指。

一旁的兵部尚書陳新甲連忙道:“若是這些火銃能夠裝備到前線,或許能夠挽救當前危局,至少守住開封的可能性也會更大一些…”

“不可。”

朱慈熄斷然表示了拒絕,他面向露出疑惑神色的崇禎皇帝,道:“父皇,這些新式武器威力雖然不俗,可是必須搭配新式作戰方式,才能發揮其最大的效果,眼下如果只是發給前線士卒,並不能起到太大的作用,還有可能會流失出去,使得闖逆和東虜有機可趁。”

崇禎原本還有些猶豫,可是在聽說新式武器有可能會流失出去,當即便改變了主意。

“皇兒說得對,此等神兵利器,決不可為敵所得,不過你想好了怎麼用沒有?”

林敬自然早就想好了安排,他恭聲道:“兒臣以為,眼下所有的崇禎十五式火槍都可以先給親軍營,訓練新式戰法,等到將來取得一定的經驗後,就可以往羽衛軍普及,至於將來擴大產量後,可以逐步對剩下的軍隊進行改編。”

陳新甲頓時有些失望,不過他知道太子所說才是正理,當下也不再反駁,退到了一旁。

經過了這件事以後,崇禎的心情也稍微好轉了一些,便將桌前的奏章遞給了林敬,輕聲嘆氣道:“你先看看吧。”

林敬原本心中就很好奇,連忙接過了奏章,定睛一看果然是同東虜的議和奏疏。

懷著極大的好奇心,林敬仔仔細細將奏摺看了一遍,這才明白了為何崇禎會出現這種複雜的心理。

其實在這封議和奏疏當中,主要內容有六項。

一、如遇兩國有婚喪大事,須互相遣使慶弔。

二、明朝每年送清國黃金萬兩、銀百萬兩,清國送明人參千斤、貂皮千張。

三、清之叛人(滿洲、蒙古、漢人)逃入明境者,須捕送於清。明之叛人,逃入清境者,須捕送於明。

四、劃定國界,以寧遠雙樹堡中間土嶺為明朝國界,以塔山為清國界。以連山為適中地點,進行互市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