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流水線和標準化
章節報錯
京城鐵廠,說起來規模並不算大,目前擁有的工匠也只有幾百人,相對於原來的遵化鐵廠而言,它的規模自然是遠遠不如。
早年間的遵化鐵廠一直都是北方冶鐵中心,光是高一丈二尺的鍊鐵爐就有足足七十二座,從事的工匠則有兩千五百人,光是景泰元年為了對付瓦拉,明廷便一次性從遵化鐵廠調鐵砂二十六萬斤之多。
只可惜隨著後來附近山林伐盡,炭源斷絕,加之附近礦石貧乏,致使冶鐵成本高而產值低,因此萬曆九年薊遼總督梁夢龍奏請工部批准,停止遵化冶鐵業,而此地的一部分工匠和鍊鐵爐便轉移到了京城。
眼下負責京城鐵廠的內監叫做高和,他原本也是東宮裡的老人,後來不知為了什麼事,得罪了宮裡的大太監曹化淳,然後就被髮配到了這裡,他不耐待在這熱火朝天的地方,便一個心思地向著走走其他的門路,調離此地。
如今,高和正在鐵廠后街道的一處宅子裡睡覺,他每日裡都需要午睡一會,任何人都不得去驚擾他,否則就是一頓板子伺候,因此服侍的那些小太監們也都不敢去打擾,聽任其整日昏睡。
然而,當林敬帶著一行人前來鐵廠的時候,那些小太監們便再也顧不得高和的怒火,急急忙忙地推醒了在睡夢中的高和。
“高爺,太子爺來了!”
正滿臉怒火的高和一聽到這句話,頓時打了一個寒顫,他一邊匆匆地裹上衣物,一邊反覆確認道:“你可看清了?真是千歲爺不成?”
“真真是千歲爺他老人家......”
那小太監道:“要是尋常人,小的哪敢打擾高爺休息...
“好,既然認清了就行,將來爺要是重新發達了,你們都有重賞!”
高和急急忙忙地整理好了衣物,帶著其他幾個小太監們連忙奔出了宅子,他們很快就到了冶鐵工場前,卻只見一名少年帶著一行人正站在那裡,臉上帶著些許冷意。
“奴婢京城鐵廠監正高和見過殿下。”
林敬輕輕瞅了一眼跪在地上的太監們,沉聲道:“高和,你剛剛在哪裡?”
“奴婢,奴婢正在後院檢視賬簿......”
高和臉上流淌著汗水,他有些預感到情況不妙。
林敬盯著高和望了一眼,才揮了揮手,道:“去兩個人將賬簿搬出來。”
一聽到這話,奴婢頓時冷汗都下來了,他怎麼敢讓太子去查鐵廠的帳?那本賬簿本身就有很大的問題,而且他來了以後也吃了不少好處,上面的賬跟實際的帳早就不是一回事了,真要去調查,只怕一查一個準。
“殿下........”
“嗯?”
林敬冷笑道:“高和,別說我不給你機會,趁著賬本還沒來之前,趕緊說說吧。”
“奴婢死罪,奴婢死罪!”
高和連忙磕著頭,道:“奴婢實在是鬼迷心竅,拿了不少鐵廠的好處,可是奴婢也冤枉啊,這前任監正留下來的賬本來就是爛賬,奴婢實在是沒有辦法......”
一旁的宋應星臉上露出幾分憤慨之色,他知道當下大明這個官場一團墨黑,可是沒想到連鐵廠裡面也在搞這些把戲,頓時不由得冷哼了一聲。
林敬輕輕搖了搖頭,他已經對大明這個官場沒有任何的指望,也明白像高和這般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就算要抓要殺只怕也輪不到這個小小的監正,而其中像周延儒、吳昌時等人只怕還要排在前面才是。
一想到這裡,林敬便有心想要配合駱養性的提議,先把吳昌時搞下來再說。
“行了。把你的所有家產全部交到鐵廠來,這件事就算了了,倘若少一文錢,我就要了你的腦袋,滾吧!”
“是,是,奴婢馬上將全部家資交到鐵廠來,多謝殿下饒命之恩!”
高和忙不迭地磕了幾個頭,他可是聽說過朝廷前段時間京營裡發生的那些事情,要是惹毛了這位小爺,不要說全部家產,只怕他這個腦袋肯定是保不住的。
打發了高和之後,林敬才望著宋應星等人道:“像高和這般的人,在宮裡不知道有多少,就算殺了他也沒有意義,反而會出現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宋應星原本就是官場出身,對於這些自然是不會陌生,他固然憤慨高和這等人,可是又明白眼下大環境不變的話,就算殺掉一個高和,還會有李和、張和,至於薄珏和湯若望更是早就經歷過其中的百般滋味,當下也不會多言。
很快,在工場內的一個小太監命令下,所有的工匠都聚集了過來,他們身上黝黑,穿著的衣物已經看不到原來的顏色,就連臉上也帶著一道道的,除了一雙雙眼睛發亮以外,其他的便很難再看清楚了。
林敬望著眾人了一眼,當下並沒有多說,只是讓宋應星從今天開始執掌鐵廠監正一職,並且開始進行實驗新的貝塞麥轉爐鍊鋼法,當然由於新爐建造需要一段時間,因此這一次過來主要還是給宋應星掃平障礙。
很顯然,新的生產工藝出現,勢必會衝擊過去的傳統利益關係,哪怕是在鐵廠這種地方,同樣也會存在利益和分歧,而林敬這一番做法,自然是使得毫無根基的宋應星能夠在短期時間裡擁有巨大的決策權,不會受到一些小事情的困擾。
而在這之後,林敬還安排薄珏和湯若望前往京城裡的火藥局,原本舊址在大名鼎鼎的王恭廠,不過當王恭廠發生了爆炸之後,便重新遷廠於西直門內路北,也就是所謂的‘安民廠’。
在安民廠內,林敬故技重施,將原本負責安民廠的內監給調離了事,直接委任了薄珏為監正,而湯若望則為總顧問。
不過在這一次安民廠內的巡視時,林敬卻不由得有些失望,因為眼下的大明火器生產機制非常的落後,甚至光是生產的火器種類就有很多,而且都具備不同的特點,幾乎難以實現統一化。
一旁的湯若望輕聲嘆道:“殿下,大明的火器問題絕不僅僅是鐵的問題,也不是某一些人的問題,而是一切都是亂哄哄的.…...”
林敬輕輕點點頭,道:“沒錯,我們需要迅速引入流水線生產製和生產標準制度.......不能再這麼一盤散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