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則,要到達此地,就需要更堅固的海船,更高明的航海術,穿過大洋上的狂風巨浪。”

與世界上其他地方相比,其實華夏土地並不算太肥沃。

很多地方的人並不愁吃喝。

但也正因為此,讓他們的文明進展緩慢。

“如今我大秦人口不到三千萬,糧食自然能維持,一旦人口增多,糧食將會是最大的挑戰,朕起兵以來,所遇大小旱災、水災、蝗災、瘟疫不下百次,民生之艱難,觸目驚心,朕畢生之所願,一為統一華夏,二使百姓不再啼飢號寒,諸位皆為我大秦之嵴梁,當以黎民社稷為抱負。”

今日思緒有些亂,也不知道在說些什麼。

不過太學生依舊聚精會神的聽著。

他們或許是大秦最好的學生,也是華夏的未來。

六七千人中,只要有那麼上百號人聽進去了,華夏的未來將會是另一番場景。

不,哪怕只有二三十人聽進去了,以此為人生抱負,未來也將會是一片光明。

可惜現在楊崢年紀大了,不然自己親自往大洋彼岸去一遭。

課程教授完了之後,楊崢又去了海航院參觀。

現在的大秦,只要不出現隋煬帝那樣的君主,盛世指日可待。

楊崢唯一的心願就是航海了。

未來是屬於大海的,這是華夏的千年大計。

其實華夏古代從未真正的禁海,宋、明的航海技術一度領先全球,就拿這個時代來說,吳國的造船、航海技術已經具有相當水平,能東渡寶島,還去菲律賓逛了一圈回來。

孫權當年勾搭公孫淵時,也是從海路上行進的。

不過吳國的航海技術還不能實現大規模的長途航海。

這不是沿著大秦的海岸線海運,而是從大秦穿越大洋,航行數萬裡,到達另一塊大陸。

但這些年的持續投入,已經開始出成果。

工匠們採用榫卯技術,拼接出來的龍骨比直接採用巨木的龍骨抗風浪性更強。

“此船融合薩珊造船術,再施以榫卯之術,全船不用一根鐵釘!”工部尚書裴秀道。

太學裡的世界地圖,就是楊崢跟他一起合作出來的。

裴秀不僅在製圖上有非常高的造詣,在機械術上也是一,當年馬鈞造出新式投石車,裴秀還曾找上門去與其辯論機械原理。

望著裴秀手上的精巧模型,楊崢兩眼放光,“昔日一根龍骨需十五年方能長成,數年加工,方可一用,今以榫卯之術,海船批次製成。”

楊崢記得後世的一個影片,大地震中,水泥建造轟然倒塌,但木製榫卯結構的古建築卻奇蹟般的完好無損。

榫卯術用在造船上面,絕對是一大創新。

以後造船可以不受龍骨材料的限制。

裴秀的水平頗高,按照楊崢的要求,弄出了戰船、兵船、馬船、補給船、衝船、哨船等等模型,基本按找一個艦隊的規模打造。

士卒可以在船上種菜、養馬。

最大的一艘,上下三層,長達三十二丈,寬十一丈,按照裴秀的話來說,此船體勢巍然,巨無與敵,篷帆錨舵,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