幷州、漠北、襄陽戰火滔天。

但秦國境內卻非常安寧。

均田制一旦展開,就有了自己的生命力,一開始是楊崢自上向下推動,後來就變成百姓自發的共識。

楊崢巡視渭北的田地。

春耕早已完畢,田裡的莊稼長出青苗,清脆的綠色漫延至天邊,農夫身影點綴其間。

均田制釋放了生產力。

百姓得到自己的田,無比上心,白天除蟲驅鳥,晚上守夜,防著野豬野兔禍害田地。

不少農戶乾脆就在田埂上搭個草棚。

這時代人的辛勞是後世無法想象的,只要給他們分了田地,他們就像牛馬一樣辛勤勞作。

華夏真正的底蘊其實就是他們。

一個個強盛的王朝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從地裡“長出來”的。

“扶風、京兆、漢中、馮翊、北地、安定、天水荒地被開墾三成,加上屯田司的二成土地,各折衝府共三成,司隸開發近七成。”魯芝聽楊崢的勸,不再事必躬親,而是總攬全域性,索靖、陳壽、李密在麾下聽用,繁瑣的事都交給掾吏去做。

楊崢道:“如此說來,還是人口不足?”

“蜀中遷入關中人口一百七十萬,遷徙大致完成,關中有民兩百六十萬,足以與司馬氏爭鋒。”

其實很多百姓一戶有兩百多畝田,即便有耕牛也耕種不完。

大多數都採取輪耕,以休養土力。

過度耕種會導致田地肥力下降。

偌大的關中只有兩百六十萬人,壓力並不大。

能保證每一個人吃上飯,甚至吃飽飯。

只要過了這兩年,儘量避免大戰,秦國就會迎來一個小爆發。

田地之事交給魯芝,楊崢沒有任何顧慮。

現在的秦國分工明確。

楊崢掌兵權,決定秦國往那個方向走,杜預、張特都督一方,衛瓘運籌帷幄,魯芝、索靖負責大後方。

秦國蒸蒸日上。

均田制為秦國開啟了天花板,突破和爆發指日可待。

不過中原細作傳回的各種情報,似乎司馬家要更快一些。

解散屯田客之後,士族豪強和百姓瘋狂開墾荒地。

司馬昭趁機編戶齊民,清丈新開墾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