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命令,會有數十萬人前仆後繼的衝在前面。

一句話,就會山河變色,血流成河。

一個念頭,可以改變整個文明的走向。

也難怪歷史上苻堅八十萬大軍滅晉時,會有投鞭斷流之語。

不過楊崢不是苻堅,而現在的大秦也不是歷史上的前秦。

行至安邑,到處都是忙碌的身影,大軍的前期糧草囤積在此。

除了士卒,還有五六萬被徵發而來的青壯,往來運送輜重。

馬隆、張特從上黨、河內敢來。

一見面,馬隆就勸道:“自古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何況是陛下,河北道路遙遠而艱難,司馬炎堅壁清野,處處堅城,一旦不利,只恐折損士氣。”

秦軍東出,晉軍也沒閒著。

整個河北都在收縮兵力,深溝高壘,處處設防,還解開了士族豪強身上最後的枷鎖,自行招募士卒。

強龍不壓地頭蛇。

秦軍雖強,但地頭蛇太多,強龍也無可奈何。

這年頭隨便一座城池守上三五個月輕輕鬆鬆。

司馬昭數十萬之眾,圍攻一年,各種手段全部用上才拿下壽春。

諸葛恪二十萬大軍北伐,卻被擋在三四千人防守的新城之下。

最熟悉河北形勢之人當然是馬隆。

楊崢略感不悅,“朕率三十萬之眾,何處不可攻陷?”

一旁的衛瓘不停的給馬隆使眼色。

不過馬隆像是沒看到一樣,“陛下神武,臣斗膽,陛下能攻陷幾座城池?河北豪強勾連遼東三部,頗有戰力,陛下不可輕出!”

“陛下已經定下出兵之策,難道馬都督要抗命乎?”見馬隆不依不饒,龐青斥責道。

衛瓘拱手道:“陛下一向虛懷納諫,龐侍中言重了。”

兩人小小的一次交鋒,反而楊崢清醒過來。

馬隆的性子對事不對人,肯定是為自己好、為大秦好。

龐青則有些小題大做了。

“那麼以馬都督之策,此戰該當如何?”楊崢不是一個聽不進勸諫的人。

“恕臣直言,陛下麾下三十萬之眾,上黨、河內一線府兵、牧騎、五字營、義從不下十萬之眾,何必分兵?一處受挫,全軍士氣低靡,臣以為,當集中兵力攻其一處!”

分兵的另外一個問題是糧草轉運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