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三章 改進(第2/3頁)
章節報錯
“陛下放心,臣已下令日夜趕工,分為兩隊,白日一隊,晚上一隊!”樊鐵夫道。
這麼卷的嗎?
楊崢感覺自己就像某些畫大餅的老闆……不知不覺有了罪惡感。
“工坊所有人俸祿加一倍,每日三餐,頓頓有肉!”
“謝陛下!”樊鐵夫激動道,“臣必定會鞭策他們,讓他們就住在工坊,每日睡三個時辰,其他時間全部加緊趕工!”
他孃的……
楊崢心中暗罵了一句,盯著這廝的地中海禿頭,用得著這麼玩命嗎?
感覺這廝跟後世某些狗腿子極為相似。
這事勸也不好,不勸也不好。
“算了,你看著辦吧。”楊崢再說下去,這廝搞不好就把九九六、零零七提前弄出來了。
除了兵器,工坊的新東西很多。
指南針、活字印刷都已經弄了出來。
火藥從春秋時代便已經出現,以硫磺、雄黃合硝石,並密燒之而成。
但這東西的穩定性非常差,造出來的也不盡相同,關鍵產量還低,運輸、儲存都是重大難題,無法大規模應用於戰爭。
還有按照楊崢的要求從西域和嶺南弄來的棉花、水稻種子。
楊崢原本還想讓占城稻提前八百年在華夏出現,哺育中華民族,然而事情絕沒有那麼簡單。
這些東西都非常挑土壤和氣候。
換了個地方,就水土不服,長出來的東西也不一樣。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種子需要不斷的培育和適應新環境。
這個過程極其漫長。
秦末漢初,棉花就出現在華夏的視線之中,但直到宋元時期,棉花才開始真正普及。
一方面是種子的適應問題,另一方面則是地裡種的糧食都不夠養活人,哪裡還有土地去種棉花?
理想永遠要向現實低頭。
在高產的糧食作物出現前,大規模推廣棉花絕對是找死。
不過,這並不妨礙工坊改良種子。
楊崢在蜀中、漢中、關中、西域設定了試種田,用於改良種子。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楊崢這一代應該是看不到成果,但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只要堅持不懈,總會出成果的。
“這是什麼東西?”楊崢指著一大缸黑乎乎的東西好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