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三章 改進(第1/3頁)
章節報錯
“這是最新打造的破甲箭。”
工坊之內,樊鐵夫捧著一支弩箭呈上,箭頭呈三稜狀,比尋常弩箭稍重一些。
楊崢接過,熟練的上弦,瞄準五十步外的鐵甲。
弩手上手快,穩定性高,尋常士卒兩三天便可上手,十幾天便可速成。
“休”的一聲,鐵甲應聲而破。
“不錯!”楊崢讚了一句。
提升的不僅是箭,弩也進行了改良,扳機採用青銅鑄件,大大增加了準確性。
連續發射三四十次,各種故障就會上來。
楊崢提升工匠地位,採取追責制度後,秦國的軍械越來越精良。
每一把刀,一把弩,一支矛,一件盔甲上都會刻下製作者的姓名。
如果出現問題,會追責至工匠。
輕則當眾鞭笞或者罰俸,重則流放,因此沒人敢在軍械上偷奸耍滑。
很多匠人極其重視名聲。
一輩子都是幹這個的,幾代人的傳承,把招牌和名聲看的比性命還重。
雖然壓力大了些,但待遇卻極高,按照技術的高度,享受十二轉勳功同等的賞賜。
有錢有田還有地位,最關鍵不用腦袋別褲腰帶上去戰場玩命。
工匠成為很多平民子弟的首選。
一些考不上科舉的庶族文人也加入其中,大大提高了工匠的素質。
楊崢還定期培訓,讓一些等級高的匠人言傳身教。
但凡對工藝有所改進,朝廷會大力賞賜。
匠士之上,全部是漢人,羌人、匈奴、鮮卑大多隻會一些初步的工藝,如打鐵、鍛造、剝皮等等,但漢人工匠能凋刻、提純、萃取等等,還能改進工藝。
楊崢覺得能打破王朝興衰規律的,只有生產力。
漢魏能碾壓周邊,具有壓倒性的優勢,一方面固然是將士的勇武,另一方面則是生產力高於周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楊崢一一檢視了其他兵器。
新式斬馬刀、長槍、盔甲等等一應俱全。
“東西有了,但產量也要跟上。”秦國正在擴兵,裝備也要跟上。
披甲率一直是個重大問題。
這年頭有一身皮甲就算精銳了。
楊崢目標是百分之五十鐵甲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