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家的封賞誰敢去?

楊崢自然是客套一番,非常貼心的推舉鄧艾勞苦功高。

還拍著胸脯表示,只要我楊崢在金城一天,蜀軍就休想越雷池一步。

信中自然少不了分析雍涼局勢,現在蜀軍已退,天寒地凍,太尉大人年事已高,還是儘早回長安。

沒想到司馬孚又來了一封信,對楊崢稱讚不已,頗有賞識之意。

話是這麼說,但鄧艾的咄咄逼人之勢沒有絲毫減弱。

楊崢退一步,鄧艾就進一步,佔據10保有窺伺河關之意。

嘉平三年就在這種對峙中悄然而去。

司馬孚的信陸陸續續傳來,大致意思是安撫。

當然,這種安撫是建立在鄧艾胡奮吃不下西平的基礎之上。

司馬孚對人心的揣摩遠在兵法之上。

從西平的種種剋制推測出,楊崢暫時不願與洛陽翻臉。

而現在的洛陽,其實也不願與西平刀兵相見。

楊崢需要時間,司馬師同樣需要。

如果司馬師連文欽這種刺頭都能容忍,遠在西北邊陲的楊崢,自然也可以容忍。

嚴格來說,姜維與鄧艾都失敗了,兩人從八月一直死磕到十一月,蜀軍傷亡在六千上下,魏軍差不多也是這個數字。

但以蜀國的國力,這種傷亡付不起。

六萬大軍北伐,曠日持久,耗費的糧草物資,對蜀國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楊崢反而成了此戰中唯一的贏家。

守住了黃河防線,沒有輕易涉足大戰之中。

士卒幾乎沒有傷亡。

雖然也耗費不少糧食,但接回10背侵械囊煌蠐噯恕

最重要的是贏得了時間。

時間,才是楊崢最急缺的東西。

嘉平三年發生太多的事情。

司馬懿離世,司馬師上臺,涼州動亂,姜維北伐……

楊崢不但挺過去了,而且還邁出決定性的一步,府兵制在高原取得巨大成功。

挺過嘉平三年,已經意味著楊崢在雍涼打擊下,有了防守之力,至於還手,則還沒到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