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四章 交換(第1/3頁)
章節報錯
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一場大雨,為隴右戰局帶來了諸多變故,但也給楊崢帶來了驚喜。
“今年糧食共收兩百一十三萬石,西海牲畜出欄九萬一千頭!”杜預從西都趕來,帶回一連串的數字。
“這麼多?”窮日子過慣了的人,楊崢還真有些不習慣。
“曲轅犁、牛馬投入農耕,屯田擴大,奴隸熟練耕田,加上今年風調雨順,豐收是必然。”杜預心情也很好。
“府兵收成如何?”這是楊崢最關心的問題。
今年差不多一整年都在金城與鄧艾胡奮過招,現在又來了姜維司馬孚。
內政全交由魯芝與杜預。
而兩人並沒有讓楊崢失望。
“府兵每戶也是豐收,養一家三口綽綽有餘,河曲五折衝府最為富足,掠奪甚多,有些人捕捉生羌為奴,給自家種田,也有一些在高原上活不下去的羌民,主動為奴,為府兵耕種。”杜預來之前,做足了調查,走訪了不少地區。
私奴的出現與中原百姓主動依附士族是一個道理。
活下去,吃飽肚子才是頭等大事。
作為一個後世人,楊崢有些反感私奴制。
然而這是歷史的必然。
漢魏以來,生口貿易從未斷絕,漢高時,一名奴婢一萬六千錢,到了東漢永建年間,五名奴婢花費二十萬錢,市面上,一名會耕種會養馬放牛的蒼頭價格也到了四萬錢左右。
到了三國,奴隸貿易更是大行其道。
魏國和蜀國遮遮掩掩,吳國直接公開化、透明化,官府不僅收市稅,還要收估稅,出具文書,買定離手。
生口貿易利潤極為豐厚,所以以前馮琦一直念念不忘,鼓動楊崢搜捕羌胡青少稚童。
任何事情,都要立足於實際。
存在的東西,自然有其合理性。
後世老美的繁榮,不也是奠定在千萬非奴的屍骨之上?
府兵既要作戰,又要耕田,私奴能減輕負擔,讓他們專心於作戰。
羌漢同源,漢化起來,不是很難,但在涼州,還有很多不同源也堅決不願漢化的族群,以及一些賤骨頭,正好可以當一輩子的奴隸,為西平的發展添磚加瓦……
“元凱意下如何?”
杜預稍稍沉吟後道:“此事不能放任,又不可管的太緊,屬下以為,私奴與屯田中的公奴應該同等,五年之後轉為待歸。”
楊崢點點頭,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另外一個原因則是府兵本來就不交田賦,若還能蓄養私奴,那麼西平豈不是又培養起一批新的軍功士族?
當然,現在他們還弱小,以後戰爭頻仍,這些人就會成長為一股強大的力量。
有田、有人,還不用交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