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他和馬校長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每次馬校長外出參加國學培訓學習,或者國學論壇活動,只要他有空都要和馬校長一起參加。

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裡,他學習筆記就做了三個厚厚的本子。

他的學習效果,自我感覺良好以後,又把目光瞄向所有村民和孩子們身上。

在馬校長的大力支援下,他和弟弟貴良,主動搬到原來的豬場居住,專門騰出自己的家,做為郎家川村的公益學堂。

在他家外牆上,寫滿了鼓勵村民學習的各種標語,內牆上也做成了各個板塊的板報。

進門影背牆的瓷磚上,也寫上了“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八個金黃色大字。營造了非常濃郁的育人環境。

他把馬校長和他的團隊,也就是支援郎家川村公益學堂的部分優秀教師,邀請到郎家川村,組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國學經典報告會。從此,他的公益學堂就正式開業了。

他把自家的廚房,當成老師辦公室,把正房做講學課堂。

他親自跑縣城,購置了學堂需要的黑板、粉筆、書本、課桌、座椅等,他還為前來講課的老師,聽課的村民,準備了電扇、暖氣、開水、午餐等,供他們專用。

隨著學習的深入和需要,他又自掏腰包,購置安裝了多媒體教室,語音筆,膝上型電腦等教學用品,提高了現代化教學水平。

他和馬校長相約,利用每個週末和節假日時間,按照預定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 分組前來授課。

授課老師都是自願參加授課活動的,完全是公益行動。

既不收取聽課村民的費用,也不收取三嘎子的任何報酬,完全是公益性質。

為了郎家川村後繼有人,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三嘎子經常挨家挨戶做家長和戶主積極參加聽課活動的工作。

他要求村民,不但大人學,還要帶著回家過週末和假日的孩子們一起學。

學堂老師還給村民學員,留下實踐性作業。

比如,老師在講學結束時,給每位學員發一張調查問卷表格。

表格內容都要及時填上,涉及到很多方面。

等下次村民再次聽課時,都要面向全體學員,公開表格內容。

表格內容也很有特色。

比如,你家小孩不學習不聽話怎麼辦;夫妻之間是不是很禮貌,多久沒有吵架,吵架是什麼原因;你多長時間向大人彙報一次學習情況,多長時間沒有給父母端碗筷了等等。

這個公益學堂開班以來,已經吸引了周圍十幾里路的五六個鄰村村民,開車或騎摩托車帶孩子前來參加聽課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