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三嘎子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即便是村裡的一位普通支委委員,對村裡的事也瞭如指掌,對果木管理講解得頭頭是道。

看來這裡的人個個都是果木管理的行家裡手,聘請專家應該不是問題。

這位支委委員在交談結束之後,又帶著大家參觀了老支書創業的紀念館,這裡一件件奮鬥過的實物,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一樁樁刻骨銘心的記憶,無不凝結著富崗人的勞動痕跡和勞動血淚。

一個英雄的民族,一個偉大的靈魂,一個永恆的初心,一個沉甸甸的使命,把人們的心牢牢地團結在一起,凝結在一起,形成了巨大的開天闢地的力量,形成了巨大的治理荒山的力量,形成巨大的艱苦奮鬥的力量。

富崗人的奮鬥史就是一部戰天鬥地的創業史。

男女老少,一年四季,早出晚歸,風餐露宿,迎風霜,戰冰雪,才換來今天這樣幸福美好生活。

三嘎子他們完全陶醉在這生態美、風景美、精神美、物質美的和諧共生氛圍。

三嘎子想打問這裡是否還種植中藥材,幾次想出口,都被眼前的動人情景擋住了。

他不忍心打破支委委員的現有話題,他不希望打斷支委委員的講解思路。

從歷史的傳統中走出來的支委委員,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種,粗糙的面板,暗暗發黃發黑,穿戴不修邊幅,一臉縱橫的皺紋,操著一口濃重難懂的本地方言的農民,而是一副西裝革履,滿面春風,口若懸河,洋洋得意,講一口標準普通話的新時代農民形象。

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天壤之別的記憶,讓三嘎子他們倍受鼓舞。

一直等這位支委委員一個流程下來,在喝茶的間隙,三嘎子才透露出自己的想法。

“您說得中藥材基地也有,只是你們沒有見到而已,我可以帶你們去看看。”

支委委員說話柔和有度,態度和藹,向三嘎子講起了中藥材種植基地建設。

這裡很多年以前首先建成了酸棗仁生產加工基地。

酸棗是本地自古以來的傳統植物,漫山遍野,風生風長,無人管理,無人問津,造成了資源浪費。

只是被神醫扁鵲發現後,這種珍貴的中藥材,才被真正開發利用起來。

酸棗是最具中醫價值的植物,除了酸棗肉可以製成酸棗食品,在過去可以充飢,也可以當成飲品,到後來製成麵餅,成為當地的一種天然美食,還可以開胃健脾。

酸棗仁更具有獨特的藥用價值,既可以安神養腦,又有助於催眠,治癒抑鬱,全國各地,供不應求。

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村老支書帶領下,又進行了大膽創新,給村民定規矩定民約,硬把零星散亂不成體統的酸棗樹,規劃起來,保護起來,科學嫁接,合理開發,這才形成了初具規模的酸棗谷地,最終形成產量穩居中國榜首的酸棗生產基地。

有了這些成功經驗,老支書帶領村民,又集中優勢資源,開發種植新的品類。

村組織一班人馬,團結帶領村民,相繼開發了知母藥谷、苜蓿藥苑、金銀花中藥材基地、王不留藥谷等中藥材種植基地。

為了節省時間,支委委員開車帶他們一行三人,向中藥材種植基地駛去。

一路上群山像賽舟一般,一個個從身邊擦肩而過,呼嘯的小舟立刻消失在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