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中州三道能改,那豫州、汾州、乃至是聖朝所在的幽州,是不是也能改?

中州三道百姓不一樣,北地三州的百姓,難不成還是一模一樣的,總能找出點不一樣吧……

這樣的情況下,大晉聖朝不少人,哪怕心裡都知道,北地三州盛行的晉法不適合中州三道,卻也沒人敢提修改晉法,於是乎惡性迴圈開始了。

三道百姓越反抗,大晉鎮壓的手段就越血腥。

大晉鎮壓越血腥,百姓心裡的牴觸就越強烈。

七年如此反覆,三道現在的情況就是,表面上一片和氣,再無叛亂,暗地裡卻是怨氣滔天,暗殺地方主政者、對大晉律法陽奉陰違、偷偷販售三道情報給各大聖地………等等,此類之事屢禁不止。

大晉當然也知道這些情況,但修改晉法這條路已經徹底堵死了,索性就只能繼續鎮壓,寄希望時間,盼著日子長了三道百姓就能適應。

可是,這個節骨眼上,大晉要開始東征。

豫梁皇這次東征,是要跟同盟的聯軍作戰,別說一千兩百萬大軍,若是可以,他恨不能再從大晉那邊調幾百萬大軍過來,以確保自己能穩勝。

東征就意味著調兵,中州三道的兵力,全部要抽去對付冀州,三道難道不管了麼?

完顏丞當然不會犯這麼低階的錯誤,他先是將情況稟明晉帝,晉帝不含湖,直接調了大晉的玉成王、永威王,各率百萬聖軍鎮守三道,還有十個大晉侯爵,各率五十萬大軍過來。

有七百萬大軍鎮守三道,完顏丞還不放心,又將整個三道內入流勢力的所有精銳武者,全都強行徵召入伍,共計有三百多萬人,用麾下一千多萬大軍裹挾著他們,一起進了東元道,名義上是拉攏這些勢力一同為大晉效力,實際上是怕他離開之後,這些勢力又暗中挑事。

拉著這些人一起上戰場,一方面能強迫他們去當炮灰,一方面又能消耗中州三道的根基,何樂而不為,這些勢力雖然心裡也清楚,奈何豫梁皇實力強大,大晉又不講道理,他們即便再不願意也只能乖乖聽話了。

畢竟乖乖聽話,豫梁皇還能給他們當中的一部分人活路,不聽話,那可就只有死路一條。

所以,大晉東征名義上是一千兩百萬大軍,可加上三道精銳,實際兵力高達一千五百萬,當然那三百萬說是精銳,跟有組織有紀律的聖軍完全沒法比,但到底也是武者,戰場上多少也是能發揮出作用的。

得知大晉東征的訊息,同盟絲毫不敢大意,冀州光靠琴劍山莊一家,不可能守得住。

眼看著魔衍聖宗就要被汾靈皇攻克。

要是冀州,也被豫梁皇拿下。

真讓大晉一統北地六州。

河東同盟的處境,可就危險了。

幽州南部是古江的源頭,上游北面為幽、涼二州,南面則是雍州,新月神教並未主動參戰,大晉要是不想把雍州拖下水,就不能從上游渡江。

古江中游北面為中州,南面是河西,幽野皇拓跋尊已經率大軍渡江南下,目前正跟同盟大軍在河西對峙,即便打敗了同盟,他也要想辦法渡過通天河,才能進入河東五州。

而古江下游北面是冀州,南面就是河東五州。

大晉若是打下冀州,一統北地六州,就意味著能從整個古江流域中下游的任何一處,直接渡江南下,到時如果同盟在河西也戰敗,那大晉就可從北、西兩個方向大軍壓境,整個同盟五州就沒有一丁點的戰略空間,只能在自家地盤上,跟大晉殊死一戰了。

大晉的策略,明顯也是往這上面走的。

所以,同盟不但要在河西擋住幽野皇,同時還要幫琴劍山莊擋住豫梁皇,不讓大晉一統北地。

其實也算不上幫,畢竟琴劍山莊本就是同盟的一份子,揚州會盟時,五大聖地,外加武威王六家那可都是歃血為盟,發誓要共同反晉的。

新禹歷1332年十一月初五,同盟從揚州渡江北上的八百萬大軍,抵達冀州之後,立刻就馬不停蹄的趕到中州東元道,與琴劍山莊的兩百萬精銳合兵,千萬大軍嚴陣以待,誓要將大晉擋在東元道外,摧毀大晉一統北地的圖謀。

得虧冀州南岸跟東元道的距離不遠,到十一月十五,同盟的千萬聯軍,就已經陳兵在東元道以西,準備隨時抵禦豫梁皇的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