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7、東元戰局,訊息傳來(第1/3頁)
章節報錯
大禹神朝還未覆滅之前,中州共有九道。
天下大亂時被分走一道,還剩京畿、朔風、臨滄、東元、南江、九華、忘川、臨江八道。
後三道又被各大聖地攛掇,相繼脫離了中州。
於是乎到聖朝時期,大禹執掌的中州,就只剩下五道地界。
十年前,豫梁皇率軍越過滄源山,自西向東攻入中州,其後連克臨滄、朔風兩道;冀州琴劍山莊二莊主李庭宗、三莊主秦凡率軍自東往西攻入中州,連克東元、南江兩道。
兩方夾擊之下,大禹節節敗退,儘管禹帝姜不凡在拼命周旋,可終歸是聖朝末路,大禹還是於七年前,大晉跟天下聖地達成共識之後,徹底覆滅,大禹皇族子弟被屠戮殆盡,京畿道全境淪陷,神都也隨之落入大晉之手。
十月十六,豫梁皇完顏丞奉晉帝諭旨,率麾下八百萬豫州軍,以及玉召、西康、靈允、平成四王各自率領的百萬精銳士卒,共計一千兩百萬聖軍精銳,兵發東元道,正式開始攻打琴劍山莊。
晉帝諭旨已經傳開了,豫梁皇必須要在五年內攻下琴劍山莊佔據的冀州。
這話,若是換一個人來說,難免貽笑大方。
可偏偏出自晉帝之口,沒人敢把它當玩笑話。
一千兩百萬聖軍精銳,就靠琴劍山莊一家,想擋住那是痴人說夢,一時間北地人心惶惶。
大晉聖朝,雖然七年前就攻下臨滄、朔風、京畿三道,可這三道的三億多百姓,心裡可沒把自己當成大晉的人,外逃甚至是叛亂,這七年間可一直都沒停過,若不是大晉鐵血鎮壓,三道早就不知亂成什麼樣了。
其實可以理解,中州可是妥妥的神州腹地,又是前神朝時期的絕對核心,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無論是普通百姓還是武者,身上可都是有股心氣兒在的,即便神朝覆滅了這麼久,他們面對天下各州勢力的優越感,從來都沒消失過。
對大禹忠心耿耿,無時不刻都想著重現神朝光芒的人,天下各州都有,但要說比例,絕對是中州第一,畢竟重現神朝榮光,可是他們堅持了上千年的固有觀念,於他們而言直接利益也最大。
不誇張的說,中州起碼有九成人,把天下各大聖地,乃至所有的武者勢力,都是當成亂臣賊子的,覺得他們都是一群擁兵自重的叛賊。
突然被以往視為亂臣賊子的大晉聖朝,騎在了頭上,中州三道三億多人的心態,可想而知。
當然,通常情況下,百姓手無縛雞之力,他們當然不會跟大晉聖朝作對,即便是武者,在大晉鐵蹄之下也很難翻起浪花,大晉聖朝剛剛打下三道那段時間,三億多百姓雖然心裡不服,可明面上作亂以下犯上的很少很少,幾乎沒有。
問題是,大晉可不只是打下三道,他們還要治理三道,廢除原先大禹的治理體系,用大晉的律法,重新制定了三道的規矩,這樣一來,可就一下子觸及到三道百姓的痛處了。
當今天下,各州治理方式雖各有側重,但無一不是套用儒家三道,分別為諸葛元的法治、孟渠的忠君、荀牧的為民。
三道中,以孟渠的忠君儒道最受推崇,此前有中、揚、冀、青、交、雍、涼、並八州,八大聖地,均用此道。
當然,孟渠的忠君,放在揚州是忠於大禹,可放在其他州,忠的就是聖地之主;
第二受推崇的,則是荀牧的為民儒道,有兗州與徐州兩家採用。
最不被推崇,也同時被兩家唾棄的,就是諸葛元的法治儒道,只有大晉聖朝一家認可,也就是隻有幽、汾、豫三州採用。
不被推崇,是有原因的。
諸葛元的法治儒道,側重懲處,條條框框的規矩極其苛刻,北地三州,民風彪悍,武者鬥毆勢力血拼極其常見,用重刑規矩加以限制,確實有奇效,可大晉忘了,中州三道的百姓,跟北地三州的百姓,可不一樣。
晉法一來,三道百姓立刻就開始強烈牴觸。
大晉鎮壓,殺人,可這樣做,引起的牴觸更加強烈,三道百姓對大晉的厭惡,也愈發深沉。
晉法能改嗎?
當然能改,因地制宜,正常人都能想到。
可問題是,別人能改,大晉不能!
諸葛元的法治,講求的就是一視同仁,天下各州百姓武者,律法約束一以貫之,一點緩和的餘地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