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他還將此事昭告天下,頓時就贏的天下人的讚許,二十二家天級大勢力、七十多家地級大勢力,乃至數不清的一流勢力都派出代表前往晉都,勸說其他聖地簽訂條約。

輿論一引爆,八大聖地中,自稱正道魁首的白鹿書院率先就頂不住了,畢竟他們一向自詡追求平定天下,這麼一份明顯能換來太平的合約,他們不籤,也太不像話了。

緊接著就是當時已經奄奄一息的血靈魔宗,孟秋璃若是不籤這份盟約,幷州她都可能保不住,自然也沒有選擇。

冀州琴劍山莊是第三個籤的,據說是大晉給他們下了一大批的戰馬和兵器訂單,重利引誘之下,趙虞龍也妥協了。

有了這三家挑頭,剩下的也都沒什麼意見,簽了盟約。

不開玩笑的說,這份盟約的簽訂,可以說是自大禹神朝覆滅以來,天下百姓最為津津樂道,同時也可以說是這一千三百多年來,最重要的一件事。

史書稱其為:晉都會盟。

晉都會盟的起因,是大晉內鬥,晉帝宇文洪璋吞下汾州過後,還想繼續吃下幷州,八大聖地擔心大晉膨脹太快,聯合到晉都威逼,這才有了晉都會盟的先決條件。

而晉都會盟的經過,就是八大聖地同意了宇文洪璋的劃分州界,息戰修養的主張,換來大晉不繼續攻打併州的結果。

而這場會盟的成果,那就是《晉都盟約》了!

一紙晉都盟約,仔細劃分了所有相鄰兩州的疆界,一些有爭議的地區暫時擱置,兩方都不派人進駐,同時還規定了各大聖地的大能,在沒有對方允許的情況下,不得私自跨界,成功讓天下聖地暫停了州界邊境的戰爭,真正迎來了休養生息的時期。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原本宇文洪璋作為當年武宗御前近臣,背叛大禹神朝,他創立的大晉雖然如日中天,可名聲卻一直都不好。

而且因他最早侍奉武宗,中途又對兵馬大元帥趙虞龍極盡阿諛奉承手段,最後叛逃前的一段時間,又拜了夫子為師,所以被天下冠上了一個“三姓家奴”的名號。

可就因為晉都會盟一事,宇文洪璋頓時名聲大噪,一下就洗清了以往揹負的惡名,成了天下不少追求太平的武者,以及九成平民百姓眼中的賢君。

到今天,三姓家奴這四個字,已經很少有人提及了,相反對宇文洪璋的評價,全都是賢明之君,開拓之主,開明大帝之類,極具褒義。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當年的晉都會盟,最賺的其實不是八大聖地,也不是僥倖存活的血靈魔宗,而是大晉聖朝。

晉都會盟之後的第二年,也就是新禹歷901年,宇文洪璋令太子宇文東都監國,自己雖仍坐帝位,但卻退居二線,專心閉關修煉,將大晉的實質權利,都交給了長子。

宇文氏大概是祖上冒青煙,或者說是大晉的國運到了,宇文東都監國的表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超越了他父親宇文洪璋的。

宇文東都監國之後,先是花了三十年,派大軍徹底清繳大晉境內荒野妖魔,起初人們還不知道他要做什麼,後來看到妖魔被剿滅過後,大晉治下幽、豫、汾三州百姓可以自由的相互流通,立刻就明白了。

三州百姓武者以及民間勢力,可以自由流通後,大晉的經貿交流立刻就迎來了指數級的增長,伴隨這個的,就是大晉武學、經濟、文化以及武者修為,乃至是那些入流勢力的急速成長。

北地百姓本就尚武好鬥,實力如此急劇膨脹,野心自然也是一步步的提升,大晉治下共有七家天級大勢力,可以說是全天下十大聖地中,治理難度最高的一個。

不得不說,在三州初步開通商貿時,作為統治者的大晉由於治理模式沒有及時跟進,整體獲利反而不如下面的那些小勢力,尤其是那七家天級大勢力,更是隱隱有聯合在一起想要抵抗大晉的意圖。

眼看三州已經有些不對勁了,宇文東都的下一步動作,立馬就來了,他先是設立北庭司,司職統管三州治下的所有入流勢力,並且還嚴令七大天級大勢力,不止要派核心傳人加入任職,還要他們每家各出一尊大能級武者,擔任北庭司七位都統。

在此基礎之上,宇文東都規定,三州各地經貿互市產生的稅收,都由北庭司去裁定稅率以及收取,如此一來,七大天級勢力全都傻了眼,互市貿易的稅率他們來定,產生的收益也由他們來收取,這意思就是得罪人的事,他們全都幹了!

七個天級大勢力,能拒絕嗎?

當然不能,因為這些稅率與收益,大晉跟他們七家,是六四分成的,大晉只收四成,他們收六成,於是乎,儘管知道大晉把鍋甩給自己了,七大天級勢力還是妥協了,畢竟,誰也不會跟錢過不去…………

宇文東都的這一手,一下子就震驚了大晉內外,讓天下人對這個建國太子刮目相看了!

其次,他又設立了風雲閣,花大價錢收買各地風媒,以大晉的名義,編纂新星、魔頭、巨擘魔道三榜。

實際上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種榜單是大晉用來挑動六州武者,甚至是各家小勢力內鬥的,但大部分人還是難以抵擋名聲的誘惑,三大榜單一出,引得魔道六州武者乃至一些入流勢力,都趨之若鶩,紛紛以入榜為榮。

兩大機構一出,語文東都這個監國太子的地位,算是徹底坐穩,並且促成了其父宇文洪璋,在新禹歷1200年,就把對自己忠心耿耿的從龍衛指揮大權,交給了他,也算是徹底奠定了他的繼位大權,斷了他另外七個兒子的念想。

最終,新禹歷1319年,也就是三年前,剛剛出關的宇文洪璋,再度宣佈閉死關,邀天下聖地前往大晉觀禮,將帝位正式傳給了宇文東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