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各州因所處地理位置不同,各具特色。

如雍州全境對羅剎尊神的信仰;

徐州因萬劍聖宗的統治,州內武者獨愛劍道;

又如揚兗兩州盛產士子書生;

交州則道觀遍地;

而青州人,對琴棋畫三藝的追捧,堪稱狂熱………

這種因地域性帶來的差異,客觀存在於天下十三州的每一個地方,大到百姓的信仰、風氣、個性,小到他們的習俗,節日,衣食住行,可以說,方方面面無時不刻都在體現。

這種差異,給人制造的往往就是隔閡,同時因為互相之間不理解,加之有心人的引導,莫名的敵對與仇視不斷加深增強,你的是壞的,我的是好的,這種觀念也不斷在各州百姓的心中被強化,造成的惡果可謂是貽害無窮。

原本的神州,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前朝大禹主宰天下,彼時的天下人都以武族或是大禹百姓自居,各州雖也有自己的特色,但相互之間的敵視並沒有現在這麼強烈,十三州互通有無,百姓交往頻繁,大到信仰習俗,小到武學經貿,因交流而蓬勃發展,可以說是迎來了一個空前繁盛的時期。

只可惜,這一切都隨著大禹神朝的覆滅煙消雲散了……

但這種差異性,是不是就不存在例外,天下十三州,全都是如此呢?

其實,也不盡然!

比如,大晉聖朝……

新禹歷七年,大禹神庭御前神將宇文洪璋,聯合一代妖妃孟秋璃,攜五十萬大軍叛逃北方,以幽州為據點,連克汾並豫三州,建立大晉聖朝。

彼時的大晉雙帝臨朝,如日中天,若不是擴張太過迅速,招天下群雄忌憚,聯合抵抗,他們甚至差點就一統北方。

無法對外擴張的大晉,內部就逐漸開始發生問題了,東帝宇文洪璋野心勃勃,妄圖一統內部四州,開始蠶食起西帝孟秋璃的勢力,雙帝不合的局面初步形成。

儘管孟秋璃是一介女流,但其手腕實力頗不俗,拉攏大晉軍方,以血靈聖法為引,在幽豫汾並四州建立血靈魔宗,用以抵抗宇文洪璋的蠶食。

後面證明,這一招也的確奏效,孟秋璃足足挺了有八百多年,宇文洪璋也沒能將她吞掉,甚至在這個八百年當中,血靈魔宗還有佔上風的時候。

只可惜,最強大的堡壘,崩塌往往就是從內部開始的!

新禹歷891年,也就是431年前,血靈魔宗內亂,宇文洪璋抓住機會,給血靈魔宗定了個禍亂朝綱的罪名,連同軍方支援他的拓跋氏、赫連氏、完顏氏三族,一同對孟秋璃的人發動圍剿。

大戰持續了九年,一直到新禹歷900年,宇文洪璋已經吞併了血靈魔宗深耕多年的汾州,成為大晉聖朝唯一的大帝。

燃文

當年,若不是正道六大聖地和魔衍聖宗、羅剎魔教八家一同到幽州晉都聯手威逼,今日血靈魔宗,可能就不存在了。

當然,提到這裡,也不得不說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晉都盟約,就是當年八大聖地前往晉都,聯手威逼大晉不能繼續侵吞併州之後,才出現的產物。

新禹歷900年,八大聖地之主齊聚晉都,插手大晉內部動亂,宇文洪璋迫於壓力只能放棄對孟秋璃的趕盡殺絕,只能承諾,大晉不再繼續攻打併州。

但承諾,是要有前提的!

宇文洪璋認識到,儘管神朝覆滅過去九百年,天下聖地還是都希望能維持現狀,於是藉著天下聖地都不願繼續交戰的念頭,同時也依仗大晉天下第一的實力,提出在晉都簽訂一份盟約,一份相鄰兩州都互不侵犯的盟約。

要知道,當時天下十三州可不像今天,雖然大家都是來上門威逼大晉停手,但各自對外的戰事卻從沒停過,他們無時不刻都想要吞併對方,增強自己的實力,如何能答應簽訂這份條約,所以剛開始還是有些不愉快,盟約並未順利達成。

但後來,宇文洪璋展露了自己的強勢,言明自己一心為了天下安定,八大聖地若不答應,就是不願天下太平,他大晉聖朝繼續攻打併州,就沒什麼心理負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