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賈玉軒知道這個。但他不知道司馬光不懂治國的記載,所以,他很迫切的想聽鳳鳴侃歷史。

“王安石變法的宗旨,是富國強兵,新法推廣的初期,確實富國強兵了,當時從西夏那裡收復了一些失地,西夏不甘,一直騷擾,想奪回去。變法失敗後,神宗駕崩,哲宗繼位,因為年幼,由神宗的母親高太后垂政,面對西夏的騷擾,高太后不想打仗,名義上是息戰養兵安民,便在朝堂上說,那些不毛之地,費軍餉,耗民財,不要也罷。當時司馬光做為丞相,就在旁邊,他作為丞相,一句話也沒說,等於認可高太后的棄疆旨意。還有記載,說司馬光主動面見高太后,勸她棄疆,以息戰養兵。由此可見,司馬光只是博學罷了,是個沒有治國之才的無能之官。”

“我史籍讀的很膚淺,只知司馬光為聖賢,關於他無能治國的記載,倒是第一次聽說。”

“蔡京是人人皆知的奸臣,他主政之後,倒是一直攛掇宋徽宗拓邊,收復高太后棄之不要的失地,結果,也確實收復了失地,並且,一改宋夏兩國之間的軍事態勢,西夏不但不敢騷擾宋朝了,還納款求和。你說說這史書是不是有毛病,無能治國的人成了聖賢,有能力治國的人成了奸臣。”

“有可能史籍對人的論定,是綜合性的,不是單一從治國才能定論的。”

“沒有能力治國,就別主政朝廷,做個地方官算了。不過,那個司馬光,哲宗親政之後,一直對他追貶,連他的牌樓都給折了,他也確實不配享受超過他能力的那些榮耀,最後對他追貶的不能再追貶了,怎麼辦?當時的大臣章惇提議挖他的棺墓,結果被人給阻止了……”

“哦。”賈玉軒很有興致,他還是第一次聽說司馬光的這些事件。因為從小就聽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再加上他編撰的資治通鑑,還以為他是僅次於孔子一樣的聖賢,受人尊崇呢,沒想到他死後差點被人挖了棺墓。

於是,賈玉軒便催鳳鳴:“繼續。”

“繼續什麼?”

“繼續你看的史籍。”

鳳鳴有些難為情的羞笑了一下。大概也只有在賈玉軒面前她才有這種羞澀的表情。

賈玉軒便報以更溫柔的微笑,用表情催促她。

鳳鳴便羞澀的說:“我認為歷史是用來分析的,不是用來評價的。”

“嗯。”

“可你一旦涉及史籍,就不由自主了,就會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去看那些歷史人物。比如說吧,我就佩服王安石。”

“佩服他什麼?變法?還是文采?”

“都佩服。如果非要選其一,那就是變法,可惜沒有成功。”

“既然沒有成功,為什麼還佩服他的變法?”

“他的變法沒有成功,並不是他的變法有問題,而是執行變法的官僚有問題。我給你說,他的變法沒有在全郭推廣之前,在當時的鄞縣是非常成功的。因為沒有在全郭推廣變法之前王安石當時主政鄞縣,他是提前在鄞縣推廣新政,就算是做試驗,做試點吧,非常成功,鄞縣官民都很受益,鄞縣府庫充足,要不鄞縣當地的老百姓為什麼還給王安石建廟塑像?就是感激他……”

“我似乎明白了……”

“是吧,明白了吧。這才有了皇帝重用王安石在全郭推廣變法。既然在鄞縣那麼成功,為什麼在全郭推廣變法就失敗了呢?”

“嗯?”賈玉軒一臉的期待。

“拋開那些反對變法的朝臣,比如說司馬光之類的,單說這支援變法的官員,還趁機中飽私囊,坑害百姓呢,下面的地方官老爺們就更不用說了,讓那些地方官老爺們去推廣新法,就可想而知了。我發現從唐朝後期,上面往下面推廣新政,下面的官老爺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執行新政對自己更有利,並不是推廣新政以造福老百姓為己任,宋朝末期的官員更甚。”

賈玉軒不自覺的點了點頭。

“當時王安石推廣新法,他最得力的左右手名叫呂惠卿,幾乎參與了新法的全部規劃與實施,卻在任內利用變法之便,用很低的價錢購買了很多富民之地,並役使當地的縣官為其管理莊園。”

賈玉軒聽得很專心。

“實施變法的核心官僚尚如此,可想而知那些地方官老爺們如何實施新法了。”

賈玉軒又不自覺的點了點頭。

“宋朝末期,從整個官場上來看,那些當官的已喪失了以天下為己任的道德精神,宋神宗在當時重用王安石變法,那些地方官老爺們接到變法的旨令,首先是扒拉扒拉那些新法裡有多少好處可貪,而不是想著如何運用新法造福百姓。最後變法失敗了,但那些執行變法的地方官老爺們卻發大財了。”

對鳳鳴這番話,賈玉軒感同身受。別說是古代了,即便現在也如此。郭家的惠民政策是否惠民,即惠民的程度有多深入,完全取決於地方領導的執行手段及道德格局。就拿赦超傑來說吧,他統管前場,利用磅稱坑害棉農,坑害的錢也沒有完全裝到他腰包裡,名義上他是造福全廠職工了,說他貪那就太冤枉他,就像鳳鳴說的宋朝末期的官場,赦超傑就屬於喪失了道德精神的那種。

鳳鳴很惋惜的說:“如果推廣新法和執行新法的官員都像王安石一樣靈活、公正、清廉,估計宋朝的壽命現在還在延續呢……”

“誇張了吧。”賈玉軒不由得笑了。

“一點也不誇張。”

鳳鳴有些小激動,又說:“所以說呀,歷史是用來記載和分析的,不是用來評判的。如果是用來評判的,那司馬光就是個無能治國之輩……”

“呵呵呵!”賈玉軒笑了起來,開心的說,“真應了那句話,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此刻用到你身上再恰當不過了,一千個讀史籍的人心裡,就有一千種對歷史人物的看法。你這只不過是一千個讀史籍人的千分之一的看法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