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三章 支援(第2/2頁)
章節報錯
盧丞相等衛晉安無話可說後,才又對辛焯勸道:「殿下所說甚是,不過現在調集衛所兵有些晚了,沒有兩三個月,各處衛所兵無法抵達劍北關。殿下看這樣可不可以,朝廷先調一萬御林軍支援邊關,然後等殿下登基後,在民間另行招募良善子弟入軍,這樣即可保證皇宮的安穩,又能不誤了邊關軍情。」
孫喜在辛焯耳邊低聲耳語了幾句,下面眾人沒人能聽到孫喜說得是什麼,只有盧丞相聽到一點。
辛焯在孫喜的勸說下,終於點頭道:「那就如老丞相所議,找金朋義調集一萬將士,不過本宮要指派帶軍的人選,這個還望老丞相不要同本宮討價還價。」
肖華飛隱隱感到一絲不妙,還沒等細想這種不安的感覺來自何處,就聽辛焯說道:「肖卿是先帝留給本宮的福將,數次為朝廷與先帝出生入死,可謂立功不小。今天正好朝中重臣均在,本宮昨天下午已接到馮都尉告老的摺子,念在老都尉年老功高,又身有重傷。本宮沒和各位商量,便準了馮都尉的辭呈。」
盧丞相向前幾步想要說話,卻被孫喜擋在了前面,盧丞相剛要發怒,就聽辛焯語氣轉冷問道:「老丞相能否聽本宮說完?列位臣公方才吵嘴,動手時,本宮可曾叫人打斷,不讓眾卿暢所欲言?」
盧丞相心中一驚,連忙行禮道:「老臣剛才年紀大了,腳下不穩,要不是孫喜公公上前扶著,老臣怕是就摔倒了。」
辛焯對盧丞相勸慰一句後,繼續說道:「肖卿華飛,於國有功,無需累訴。皇爺爺曾教導本宮,為君者有功不賞,則失臣心。今本宮就封肖卿為影龍衛指揮使一職,賜爵姚安男,蔭其正妻為六口誥命。肖卿除了要監察刑部的罰罪銀一事外,還要帶領一萬御林軍去支援劍北關。」
盧丞相此時已退回原本的位置,對於辛焯的任命,並沒有出言反對,就像所說之事與他無關一樣。
這是辛焯成為皇儲後的第一道諭旨,雖然任性了些,但眾人還真不好不給辛焯面子,況且只是封了,肖華飛一個縣男的爵位罷了。
這種虛名,聽著好聽,但用處不大。
在場眾人雖然不是每人頭頂都有吧,但大部分人也有這種虛銜的爵位,只要不加世襲二字,就當是辛焯給肖華飛一個甜棗了。
但大臣們對軍權這種事,卻不能不在乎,如果未來的皇帝想要插手兵部的職權,那大家以後還怎麼愉快的混日子。
今天發兵五萬,明天攻打蠻夷,只需回來打上幾仗,大晉的家底非敗光不可。
衛晉安自覺這事當仁不讓,等辛焯剛說完,他便出班行禮道:「老臣對殿下封
賞肖大人的旨意並無異議。不過支援劍北關作戰,是兵部的本職,老臣有一事還請殿下示下,這一萬兵士到了劍北關,是聽左大將軍的將令,還是聽從肖指揮使的將令?」
辛焯想都沒想,隨口回道:「劍北關的人當然聽左將軍的將令,至於京中的一萬兵馬,自然要聽肖卿的話了。」
衛晉安提高了聲調,毫不讓步的勸諫道:「這可不行,自古行軍打仗,一定要令出一門。如果京營的將士到了邊關支援,卻聽調不聽宣,那樣恐有惡事發生。劍北關之戰,事關朝廷與天下的安定,殿下不可不慎。」
辛焯微微皺眉,想要反駁衛晉安,卻一時找不到話說。
肖華飛這時出列道:「殿下所憂之事,臣已明瞭。臣定不會讓京中將士無故折損。衛尚書久掌兵事,自然說得也有道理,臣到了劍北關,願意配合左大將軍的軍令,同心協力,一切已擊退強敵為第一要務,不會同邊關大將各行其事。」
盧丞相對衛晉安點頭笑道:「既然肖大人已經這樣說了,衛尚書就不必擔心了,肖大人雖然沒有打過大仗,但也有幾次不錯的從軍戰績,想來多少知道些兵法。這事就不要再議了,就這麼定吧。」
不管衛晉安是如何想,辛焯聽到肖華飛的保證後長出了一口氣。
辛焯所擔心的就是,怕這一萬京中將士被頂在戰場最前面。
對於左大將為人如何,其實辛焯並無瞭解,但按人的遠近親疏而論,不用猜也知道左大將會如何對待京中將士。
就是讓辛焯在東陽關選擇,也會是先拼光邊軍,而後才是京營的這些人馬。
反之,左大將十之八九會讓京營的支援頂在最前面。
但打仗哪有不死人的,若是戰狀過於激烈,到時頂在前面的京營兵士肯定折損不小,那時還要多掏內帑存銀給死傷將士發撫卹。
花幾萬兩白銀用於戰後撫卹,辛焯不太心疼,可要是幾十萬兩花出去,那就有些傷元內庫的氣了。
女人是別家的好,但銀子還是裝在自己銀袋裡的最好。
人嘛,都是有私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