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明察秋毫(第1/2頁)
章節報錯
沒有著急給張景清想辦法,趙先生端起茶盞喝了口茶,剛才教訓肖華飛半天,再走回縣衙屬實有些口渴。
受到趙先生波瀾不驚的情緒感染,張景清抬手整了整衣冠,恢復了作為姚安正印堂官該有的威儀。
靜靜地等待趙先生喝光了茶,他才開口說道:“在這個節骨眼,上面恐怕會有人下來巡查積案,複核相關卷宗。若是不能給出個說的過去的說法,終究是場麻煩。”
趙先生點頭稱是,可心裡卻覺得好笑,自家這位大人,什麼都好,就是讓皇帝收拾得有些太不擔事。
稍有些大事小情,便開始擔心起官帽子,真不知道當初他為何敢給皇帝老子上勸諫書,憑白折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經過那四年的教訓,也許當年有多大的膽子,現在就有多怕丟了官吧。
但幕僚與主家本是一體,特別像趙先生與張景清這種關係,更是將兩人的前程已牢牢捆綁在一起。
所以趙先生只能在心裡想想,不能真看張景清的笑話,否則多年的心血,無數的銀子就打水漂了。
喝過一杯茶,嗓子終於不那麼幹,趙先生清清嗓子開口道:“在下有上中下三策,可以幫助大人解決這個麻煩。”
張景清臉上嚴肅的神情一鬆,聽到趙先生轉瞬間便可以想出三個辦法,心中很是高興,急忙道:“本官在這裡思慮已久,對此案毫無頭緒,那些奸滑小吏們也不肯出力,還是趙兄可靠,一回來就有三個辦法可以選擇,還請指教。”
趙先生微微一笑,心中卻有些遺憾,此時怎能沒有一把摺扇拿在手裡,以後一定要記得隨身帶著才是。
他顯得成竹在胸,說道:“上策自然就是把案子破掉,查出屍體的身份,找出兇手,說不得大人還能受到上官的嘉獎,落個斷案如神的評語。”
張景清聽言,得意的捋了下鬍子,滿懷希望的說道:“難道趙兄已有辦法破案?那快說於本官聽,這就讓鄭捕頭去提人、結案。”
“在下沒說能破案,誰知道那人為什麼死在了護城河裡。大人不要急,聽在下把話說完。”
趙先生咧了下嘴,自家大人不按套路做事啊,不讓自己把話說完,如果真有辦法破案,二人還用在這裡磨嘴皮子想辦法?
張景清盡力掩飾著臉上失落的表情,耐著性子說道“本官心繫百姓安危,有些急躁了,先生勿怪,請繼續講。”
趙先生不再賣關子,說出了中下二策。
“中策就是在過往舊案中找找線索,只要操作得當,就一定有能了斷此案的法子。下策很簡單,限期鄭捕頭三日內破案,每拖延一日就打他二十板子,若是七天還不能破案,就把他定罪下獄。”
張景清目露疑惑之色,下策他也會,這個不用趙先生說,但下策會有很大的弊端。
重熙皇帝修仙不假,可還沒把腦子也修壞掉,對於勾決死囚這件事,他越是修仙越顯得慎重,生怕錯殺了人,被上天怪罪,不給他長生的機會。
萬一鄭捕頭吃不過打,隨便找個窮鬼頂罪,事後上面有人下來檢核舊案時,案犯當堂翻供,那他這個知縣還要不要做了。
他可是曾經在皇帝那裡記過小賬的官員,到時估計連賦閒在家的機會都不再有,直接會被皇帝丟進天牢中吃灰。
至於趙先生說的中策,張景清有那麼一絲頭緒,可卻沒有想明白,為什麼舊案卷中會有解決這個麻煩的辦法?
但張景清今天覺得臉丟得有些夠多了,堂堂姚安縣正堂,一會被王縣尉笑話,一會讓鄭捕頭搪塞,搞得他整個人都灰頭土臉。
雖然不知道趙先生到底講的中策是什麼,他還是假裝聽懂了一樣,說道:“聖人云,過猶不及。上下二策本官都不想選。”
趙先生心中,嘆了口氣,這些進士老爺都咋考上的,清貴是真清貴。可講起當官為民做主,什麼章法都沒有。回頭裝起清高來,道理就總在他們一邊。
誰讓自己考不中進士呢,只能認命做人家的幕後推手了,趙先生雖有些自艾,但還是盡職向張景清解釋起來。
趙先生剛要張嘴講清如何把這件事消弭掉,張景清卻一擺手,示意趙先生先打住話頭,然後親自起身去門口站了片刻。
待確認左右無人後,張景清才坐回到椅子上,讓趙先生開始解釋中策到底如何操作。
趙先生拱了下手,向張景清說起上個月州府裡傳來的一份協文書。
原來前天姚安縣衙收到一份,平安州府衙下發的一份協查要犯文書。
這類事情張景清從來不喜過問,總說上面都是些汙穢的事情,憑白髒了讀書人的眼睛。
其實趙先生理解張景清的做法,大晉的官員都是自掃門前雪,別人的轄區案子與張大人何干。所以一般這種協查通報類文書,全由趙先生代替張景清交代下面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