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野渡無人舟自橫(第1/2頁)
章節報錯
這個世界上,無論是古代還是近現代,從來沒有一個民族能像華夏族一樣,對土地有如此深的眷戀。
當我們拿到一塊地的時候,第一印象不是地底下有什麼礦藏能建多大的房子,而是去想,這塊地肥沃不,能種莊稼不,能種瓜果蔬菜不?
所以,才會有了有人的國度就有華夏人、有華夏人的地方一定要種菜的優良傳統。
只是,這個傳統是如此的根深蒂固如此的源遠流長,以至於突厥人、拔野古人、拔悉密人,以及那些亂七八糟的野人們,都不知道該怎麼去操作。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大概在這個方面也能體現出來。
兩匹馬拉一個鐵片,就能飛快地犁出一片片的土地?
往土裡撒幾顆種子,來年就能收穫大批的糧食——哦不,我們突厥人沒有這麼無知,我們也會種地,也知道刀耕火種,也知道今年的荒草還了田來年就能增加肥力,只是,為什麼你們唐人種的地就比我們多產出呢?
從畜牧到農耕,其實是一種進步。
前者需要巨大的土地面積來達成不太多的收入來養活不太多的人這一目標,而後者,只要運作得當,就能以較少的耕地養活比較多的人。這一點,後世只要知道袁老爺子威名的人,就深能體會。
只是,深秋時節,天寒地凍的北方,實在不是適合農耕的時候。冬小麥也許可以試著種一種,但能不能收穫還要看來年,眼巴前是指望不上了。
別的,還能種些什麼呢?
知易行難。
新出爐的甲字一號安置點安置大使楊炯,面對數千婦孺,竟然有了一絲惶恐。
不是因為怕他們造反——都是一些女人和小娃娃,還都是互相之間不認識的那種,根本就不可能擰成一股繩跟頂盔摜甲的唐軍做對,而是發愁該怎麼才能養活他們。
厚著臉皮從狄仁傑那裡再要一批糧食,楊炯自信還是有這個面子的,但實在是張不開嘴啊!
殿下殷望切切,想要走出一條與羈縻不一樣的路子,結果我們還是需要朝廷的補給才能苟延殘喘。如此如何能對得起殿下?
非人哉!
非人哉!
眼看撥付的一個月的糧食坐吃山空,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飛快減少,楊炯的臉就愈發的扭曲。
總以為自己是個人才,管理一個州府絕不在話下,沒想到只是這數千人的安置點,就讓自己原形畢露了。
沒有得力的胥吏,沒有可供參考的經驗,沒有成文的規章制度,吃的,用的,住的,穿的,什麼都缺,唯獨不缺的就是那些“天真爛漫”的胡人們製造出來的麻煩。
麻煩不大,無外乎是誰多吃了兩口飯,誰誰多看了誰誰一眼,誰誰背後說了誰誰的壞話,誰誰找不到自己的兒子就想把誰誰的兒子帶走充數。
編戶齊民的法子不是沒用上,但鬆散的家庭結構、淡薄的血緣關係,都讓這個法子變得極其低效。
每天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每天都是在教導那些愚昧無禮的胡人卻總是看不見一點改善。
直到某天,某個管不住自己褲腰帶的老兵油子跟一個突厥女人滾了草垛後,楊炯的耐心就被消磨光了。
“你可知道,侮辱婦女是什麼罪過?”楊炯看著這個少了一隻眼和三根手指的傢伙,殺氣騰騰。
面對文官,老兵油子也不油了,腿肚子直打轉,話也不敢說一句。
“俺是自願的,跟三哥無關!”那個什麼地方都大的突厥女人,不動聲色地把張三護在自己的身後,仰著那張灰不溜秋的大臉盤子,據理力爭。
“自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