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服從學校安排。”

學校老師都這麼說了,胡為民難道還能拒絕不成?

既然無法反抗,那麼只能接受了。

胡為民同意後,後勤處的老師行動迅速,很快找人搬來一張行軍床。

是的,行軍床還不是木床……

等那人走後,胡為民看著逼仄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想要迅速改變現狀的心理更加迫切起來。

現在,他已經不信學校能幫他解決住處,就像高師傅說的,學校宿舍緊張,結婚的教職工都不能完全滿足,他一個門衛哪來那麼大的臉去申請宿舍住?

他能做的就是儘快在學校附近找房子,搬出去住。

當然,他現在沒錢買成套住房,只能租房住。

只是,目前來說,他手裡的工資只能滿足他的最低生活標準,想要搬到寬敞的住所,還是需要他在寫作上想辦法。

首先,長篇小說不用考慮。

長篇小說雖然賺得多,但寫作花費的時間必然和收入成正比,而且收長篇小說,給的錢還大方的,必然是那幾家頭部雜誌。

這些雜誌對作品質量要求高,稽核也嚴,不符合他短平快的要求。

相對來說,短篇小說字數少,他腦袋裡的作品數量多,質量還高,雖然文學性不強,但勝在新穎且通俗易懂。吸引讀者的同時,也容易拿到較高的稿酬。

仔細思索一番,他發現最適合自己投稿的雜誌還是《故事會》。

別看復刊沒多久的《故事會》格調不高,收錄的只是一些主流雜誌不屑於刊登的,民間傳奇和特殊時期的手抄本故事,可《故事會》也有巔峰的時候。

在《故事會》的巔峰期,可是開辦過名家專欄,雜誌社更是向金庸、席慕蓉、白先勇、馮驥才、蘇童、莫言、陳忠實等人約稿。

金庸老爺子當時很快就寫了一篇故事,編輯部覺得不太行,給退稿了。隨後金庸又挑一個從未發表過的短篇《汝州僧》,這次倒是成功發表。

《汝州僧》是清朝《三十三劍客圖》裡的一個故事,金庸給改成了白話。還有他的《越女劍》,原型也來自《三十三劍客圖》。

這些名字放到後世都是響噹噹的文學大家,他們出名後都在《故事會》上發表作品,誰有敢說他格調低?

這麼一想,他幹勁十足,恨不得立刻寫出十來篇佳作,投遞到《故事會》賺取稿費,改善自身糟糕的生活狀況。

之前他投稿的《會說話的骷髏》屬於民間怪談,特點是層層反轉,這次,他想換一種寫法。

心理恐懼加平行世界的概念絕對新穎,他不信編輯部不採納他的投稿。

想到這裡,他找出稿紙,在上面寫下了作品的名字《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