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老師,傳火(第2/3頁)
章節報錯
什麼是“黑深殘”?
就是說有些作品在氣氛、風格和劇情發展上的傾向,具體包括“黑暗”、“深刻”和“殘酷”。
就比如,於華出名後寫了部小說叫《現實一種》。
這部作品的先鋒性十分突出,它徹底顛覆了倫理文化和人性本質,小說敘述的是兄弟互相殘殺,以消滅對方子患為目的的故事。
古代都沒有的小說作品,結果出現在近現代作家筆下。
中國自古以來講究的就是兄友弟恭,一家人相親相愛。
是倫理,也是道德。
別說中華文化的敘事,就說是西方文化敘事,也沒有這麼赤裸裸講兄弟相殘,家人相殘的小說。
不敢說全世界都沒有類似事件發生,但很少有作家能那麼堂而皇之地將那樣的故事以文字的形式描繪出來。
就說美利堅吧,這個國家不說私下有多麼墮落,可他明面上宣傳的也是愛和家庭的觀念。
為什麼?
國家是有一個個小家構成的,如果親人都變得互相猜忌,甚至以殺死對方為目的,那是會動搖統治基礎的。
西方國家都不宣傳這些,但奇怪的是在西方的有意引導下,東亞的幾個國家,尤其是中國、島國和南韓,特別喜歡討論這些。
明明大家都是受儒家文化影響,“黑深殘”這一套卻能流行起來,甚至被搬上大銀幕。
仔細想想,讓人不寒而慄。
有評論說這樣的作品表現了理性的脆弱和荒謬,飽含著對人性兇惡的憤怒和焦慮。
這就可笑了,中國傳統文化本來就講究兄友弟恭,家庭和睦,中國人也是最善良的那群人。就說這個時代,人性的光輝也在不斷閃現。
那麼,對人性兇惡的憤怒和焦慮又從何而來?
細究起來,此類作者的生活也是一帆風順,沒有遇到什麼大風大浪,更沒有機會接觸這樣的家庭,卻非要寫這樣的作品,不由讓人深思。
這個時代雖然不是最好的時代,但卻是大有為的時代。
中國人民需要文學作品不假,但他們需要的是昂揚的、奮發的,激昂的,絕對不是“黑深殘”,也不是“自輕自賤自疑”。
胡為民覺得,這就是他今後的創作風格,《孩子王》也會按照東方敘事風格去創作,去書寫。
當然,他這樣寫也許有人不喜歡。
畢竟現在的社會,尤其是知識分子流行的是反思文學。
你不僅不反思,反而自得其樂,豈不是要回到那個時代?
受歡迎,被批駁,不聞不問。
三種可能性,他覺得被批評的可能性更高,但他不在乎。
他還年輕,在文壇沒有地位和影響力,但他能保證自己不受那股奇怪風氣的影響。
如果更進一步,能影響到更多人,那就更好了。
也許是太想寫好這部新作,他下筆時思慮過多,使得創作進度慢了不少。
不過這都不是事,相比同時代的作家,他的創作速度實在是快了太多,太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