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在警察殺死女學生時,他完全忘了自己的目的是尋找出口,而出口就在眼前,在魔方里爭執的理由已經完全不存在了。

但他已經不顧那個終極目標,他只知道殺戮同類,陷入了人類自身的爭鬥中,與野獸無異。

警察是片中最諷刺的角色,他代表的是一個被人類世界逼瘋的倒黴蛋,也驗證了一般人認為的公平正義,手拉手通向幸福之鄉之類的叫喊有多滑稽。

我們都會說“不忘初心”,這句話說起來容易,但做到的人卻是萬中無一

現實社會里的大部分人都如同這位警察一般,慢慢的忘記了自己當初的理想和抱負,忘記了自己的初心,被七情六慾染成了一個俗人,一個壞人。

羅峰這麼一總結,馬上就把電影本身再度拔高了。

大家一想也才發現,這電影還真是講述了這樣的道理。

這六個人即便內訌不止,自相殘殺,最後也還是找到了出口。

那如果從一開始就團結一致,把每個人的能力都發揮到最大,豈不是早就能尋找到出路嗎?

這是不是又暗示了什麼?

這部電影真正的意義,是否想讓大家找到那六個人一開始的狀態,找回自己的初心,找到救贖之路,這樣人類的文明發展與前途才會繼續向前。

蕭炎在一旁暗自腹誹:“你他娘還能再拔高一點嗎?乾脆說共建地球村,全靠你的破電影算了。還有,諾貝爾世界和平獎也該頒給你,你瞧你多牛逼啊!”

不過論裝逼的功夫,他也不差就是了,蕭炎一面在心裡吐槽別人,一面也在節目裡剖析了自己的角色。

這個由他飾演的建築師角色,表面上是一個幹什麼都不配合的懷疑論者,頹廢者,玩世不恭者,看上去就像讓人踢他兩腳。

這樣的人很容易被任何人類團體看做害群之馬,只要看警察對他的態度就明白了,中途差一點就把他扔下,一直把他當成累贅。

當然,他其實是一個知道這個“魔方”是什麼的知情人,也正因為此成了一個玩世不恭的人。

他是除了弱智外唯一一個不在乎能不能逃出去的人,他已經看破了,連最後出口就在眼前,也是搖搖頭:“我已經厭倦了人性的無限愚昧。”

這不是在裝逼,而是在尋求出口的過程中,這些人可謂醜態百出,始終站在“局外人”角度看事情的建築師當然是厭倦了。

他知道外面的世界與魔方的世界無二,他沒有改變世界的野心和能力,但也知道逃出去不過是一個更大的魔方,那還有什麼意義嗎?

羅峰和蕭炎都依次裝過逼了,吳邪這時也透露一個讓大家更關注的資訊,他表示:“我本來不想演一個弱智的角色,但當我看過完整劇本後,我明白了這個角色才是主角,所以我答應了出演這個角色。”

這句話就很欠揍了,丫的劇透一半,簡直比第一集就劇透結局的人還該死。

吳邪自然也剖析了自己飾演的角色,他表示:“這個弱智並不是天生痴呆,不過這種‘天才的傻子’在我們的世界中有很多。他們在現實中代表著最底層的,渾渾噩噩的勞苦大眾,做的是枯燥乏味的工作,還被當成累贅,沒有任何地位。需要時拿來就用,沒用時棄之一旁,礙事時還要被咒罵一頓。

但這個弱智和其他人不同,他對魔方唯一的煩惱就是房間的顏色。他是一個不知自己身處在一個多麼可怕的、壓抑的監獄中的‘無知的傻子’。

最具諷刺性的是他竟然是唯一一個走到出口的人,但這就對了,對於這部電影來講,無論誰最後走到出口都無法接受,唯獨這個痴呆的,渾渾噩噩的人走出,看起來卻是當然的,因為只有傻子才能得到幸福,只有傻子才能上天堂。

但是傻子的背影,一點也不令人羨慕。

那道白光或許就是天堂,但天堂和地獄本就在我們每個人自己身上,與其去到天堂,不如把自己的心靈變成天堂。”

“我發現你踏馬也挺能吹的!”

蕭炎再次腹誹一句,這兩個混球怎麼一到關鍵時刻都比他能裝逼呢?

但裝歸裝,這部電影確實受到了各界人士追捧,而且在叫好的同時還格外叫座,第一週就在香港狂卷210萬票房,這還是在整個香港受股災影響,死氣沉沉的時期,否則一週達到250萬不成問題。

呆灣那邊也有好訊息傳來,各家媒體同樣對“魔方”這部電影爭相報道,並且好評如潮!

香港這邊的影評也陸續傳了過去,呆灣第一週的票房比香港更高,輕鬆突破了350萬臺幣的票房,30%的票房分成就是過百萬臺幣,差不多八九十萬港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