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峰這個逼裝的很牛逼,但林動覺得這樣容易讓自己處於一個箭靶的位置,很容易讓人把所有的壞事都歸到自己身上,就像商紂王一樣。

羅峰當然明白這個道理,但只要繼續拿出優秀的作品,背後有一幫子同樣牛逼的兄弟支援,他就不會被人當箭靶。

這次首映比上一次還要成功,《魔方》沒有了那種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剪輯方式,運鏡行雲流水,畫面剪輯如絲滑般順暢,演員精湛的演技讓特寫鏡頭充滿感染力,扣人心絃的劇情讓人目不暇接,再加上大量充滿視覺衝擊力的鏡頭,整部電影已經超過了同時期好萊塢大作的水準,土法特效方面更是比同時期的電腦特效更勝一籌,相信只有今年夏天上映的星球大戰能與之較量一二了,但在深度和內涵上還是無法比擬。

這一次,每個觀眾都能看明白整個劇情,但內涵卻需要自己細細體會才能有所感悟。

羅峰的第二部電影,終於做到入口寬廣,出口極高,雅俗共賞的境界。

現場一千兩百名觀眾,大部分人看完後仍會沉浸在先前精彩刺激的電影中,只覺得心潮澎湃,或是意猶未盡,但少部分人看完後卻有獨特的心靈感悟,會有精神上的昇華。

所以,當提前安排好的托兒們,大聲地喊出“再放一遍”的要求後,這次又是連大佬們都站起來跟著一塊起鬨。

當然,這種大家都能看懂劇情的電影,大佬們喊歸喊,但卻沒有再看一遍的必要了。

他們又不需要寫影評,最後留在放映廳刷二週目的都是親友團和收了錢的媒體。

這些媒體記者確實要再看一遍,這樣才能寫出精彩的影評。

但是這些人只看兩遍電影,自然不如大佬從看過的豆瓣熱評裡挑選出來的解讀出彩。

羅峰未免他們錯誤的解讀自己的電影,早就寫出三篇影評,準備交給老金的《明報》,歷史悠久的《新報》,還有馬家兄弟的《東方日報》。

說起這個馬家兄弟,兩人在香港可是不得了的人物,現在“地下四大家族”碩果僅存的就是這兩兄弟了。

但與其他人最終都身陷囹圄不同,這兩兄弟在抓捕前雙雙逃到了呆灣,具體時間是1978年。而他們在香港的合法生意繼續發展,其中就包括在香港銷量前三的《東方日報》,七八十年代甚至一度是香港銷量最高的報紙。

“新聞業”是大佬一定要介入的,這個《東方日報》必須搶過來。

馬家兄弟要是賣也就算了,頂多是跟其他家族一樣在牢獄中度過餘生,但不賣就連命也一併留下吧。

大佬對這種賣粉的人不會手下留情,這兩人在這個位面即便跪下叫爺爺,那也別想再跑路了。

廢物的香港警方就算抓不到,這哥倆也得死在自己宿主手上。

什麼“地下四大家族”,大佬表示在他面前,黑社會全都得死!

第二天,三家報紙果然刊登了羅峰的影評,這下《魔方》徹底在業內人士心中成為了殿堂級的作品,無數電影人紛紛根據這三個影評發散思維,開始為羅峰進行一些連他都未曾考慮到的各種解讀。

“佳藝電視臺”則是在電影正式上映的第七天,才把《魔方》劇組請到電視臺進行專訪,因為吳邪終於帶著大隊人馬回來了,整個《魔方》劇組這下終於可以全員出席。

這時許多民眾已經看過電影,不少後繼的影評也紛紛出爐,使得這部電影的影響力迅速擴撒,連日韓等媒體都考慮電影在本國上映後,直接轉載這些影評了。

這一週,香港媒體和民眾只談論一部電影,那便是這部《魔方》。

羅峰這次在節目裡簡單解答了一部分電影中的隱喻,總結了一下自己這部電影想要傳達的意義。

其實,整部電影的主題並不複雜,隱喻也很明顯了。

這些角色在走出魔方的過程中,若是同心協力,想要尋找出路不難,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是走出魔方的一把鑰匙。

羅峰簡單解釋道:“警察若是能一直扮演團隊領袖角色,使得大家利用弱智超人版的計算天賦,便能計算出那個空間有陷阱機關;女學生的總結和分析能力,可以總結出計算公式,使得小隊正確使用弱智的天賦;建築師對於魔方的熟悉,也可以讓大家少走很多彎路,幫助女學生快速找到破解公式;越獄專家對於機關的研究,可以保證前期讓危險降低;再加上女醫生的悉心照顧和心理輔導,這六個人有機會一塊逃出生天。”

但這六個人最終卻變成了互相殘殺,實際上“魔方”代表的社會就是這樣建起來的,現在為了走出魔方卻用的是建立魔方的思維,可見這是一個悖論,一個無限迴圈。

這種迴圈只有到了公民素質提升到一定境界,人們才能克服那些負面心理走出“魔方”代表的社會,才能讓六個人一同走出魔方,而不是隻有一個弱智走了出去。

我在電影裡飾演的是警察角色,這六個人裡最關鍵的便是警察,因為他代表正義和熱心,他樂於助人,奮勇當先,一開始富有領導力,自信滿滿,懷著希望,外向又健康,這樣的人必將成為社會中的領導者。

這也是警察初入社會的狀態,也是初入魔方的狀態,不提領導能力,我們大部分人都和他一樣正義和熱心。

但經過社會的洗禮,警察後來已經徹底變成了魔方中的人,嫉妒,背叛,憤怒,煩躁,權力慾,**,佔有慾等眾多東西已經把他變成了魔方的一部分,成了勾心鬥角,你死我活的人類世界的一部分,他已經不知道什麼出口不出口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