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峰根本瞧不起那些小混混,雖然真把所有幫會控制住,那時的確有資格談合作,但被人定下幫會性質,合作也有限制,更會被日漸強大的祖國瞧不起。

現在當務之急,還是繼續賺錢,積累名氣和影響力,這才是王道!

大佬賺錢的路子並非只有股市和期貨一條,《魔方》上映兩週後,香港票房突破350萬港幣,呆灣票房換算成港幣是490萬。

《魔方》在東南亞和韓國的上映晚了一週,東南亞依然沒法及時統計出準確票房,但是韓國第一週的票房已經出爐,換算成港幣是140萬,這個數字貌似有點低。

但是考慮到韓國的電影市場一向排外,羅峰、蕭炎、吳邪等人的名氣在韓國又沒有達到聲名鵲起的地步,《魔方》這類電影能有這個票房已經非常難得,一般港片想在韓國拿到高票房,還得是功夫片、愛情片、槍戰片。

4月初,嘉禾已經在韓國與當地片商合作上映了《追隨》,當時打著的是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入圍最終大名單的旗號,這才吸引了一點眼球。

月底《魔方》上映後,《追隨》也正好上映三週下畫了,總票房為180萬港幣。

這個票房看起來更少,但在今年韓國前五個月的所有電影裡,這已經是總票房第八位的電影,有望進入年度前二十。

嘉禾方面對於這個票房已經非常滿意,這樣一部上映時所有主演在韓國都一無所知,毫無名氣的香港電影,還能取得這樣的票房成績,真的很不錯了。

這也能看出,韓國人相比香港,特別是東南亞人,顯然更喜歡看這種燒腦電影。

但要說《追隨》最受歡迎的地區,還得是日本。因為除了能接受燒腦劇情外,日本人對於刺激的尾行非常感興趣,霓虹人從電影一開始就被那段尾行的劇情牢牢吸引住了。

最終390萬港幣的票房也讓嘉禾喜出望外,這個成績比《半斤八兩》在日本高了一倍還多,可見電影的鑑賞能力是與經濟掛鉤的。

嘉禾不知道的是,《追隨》這部電影在歐洲創造了350萬歐元的票房,其中光是英國就貢獻了120萬,整個歐洲票房換算成港幣大概是1500萬左右。

美國還沒上映,但想來幾百萬美元的票房還是有的,這時姑且不算《追隨》悄無聲息間就重新整理了港產電影的全球票房記錄,這事最大的收穫也不在於此,而是有了這樣一次令各方都滿意的合作,中原娛樂的電影便有了一個上升渠道,今後來自歐美的片商會更主動的尋求合作,中原娛樂慢慢就可以建立起自己的發行網,不再依賴邵氏和嘉禾賣外埠。

其實,《追隨》打下來的基礎,現在就已經嚐到了甜頭。

當初《追隨》上映時,韓國沒人知道羅峰和吳邪是誰。

但在《魔方》上映時,大家看到海報上那兩個熟悉的面孔,一下就認出了這就是剛剛下畫的《追隨》裡的兩名主演。

話說回來,羅峰和吳邪的顏值+高潮演技,再輔以《追隨》在當代難以企及的剪輯技術和電影結構,使得這部電影在日本和韓國叫好又叫座,不少電影雜誌都給出了極高的評價。

他們兩個在棒子眼裡已經是非常受追捧的長腿歐巴了,這部《魔方》一上映就取得了遠超《追隨》的票房,頭一個禮拜就有140萬港幣的票房收入,功勞有不少要按在《追隨》上。

羅峰和嘉禾都對這個票房成績很滿意,這樣的票房走勢只要不蹦,完全有能力衝擊韓國年度票房前十的位置,這在一向排外的韓國已經算非常了不起的成績,更是香港電影在韓國取得的最好成績。

但是大佬卻不滿意,因為另一位面的《少林寺》,六年後可是取得了大約三千萬港幣的韓國票房。

如果算上通貨膨脹的話,這個數字一直到四十年後都是華語電影在韓國的票房記錄。

現在這部《魔方》,最多也就五六百萬港幣的總票房,實在無法讓大佬感到滿意。

《魔方》東南亞地區的票房還沒統計出來,但據嘉禾傳來的訊息,頂多跟香港本土的票房差不多。

這樣不算最大的日本市場,這部《魔方》目前在亞洲只取得了大概1100萬左右的票房。

這些錢看起來不少,但想要幫助羅峰在幾個月後吃下九龍倉,那隻能算杯水車薪。

《追隨》的亞洲票房加上北美和歐洲地區的發行權,一共賣出了1600萬港幣+300萬保底費,最後落到自己手裡的收入差不多是1200萬港幣,再去掉宣傳費和製作成本,這部電影的淨利潤差不多是一千萬港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