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炎和吳邪也上前幫腔,整個放映廳一時間都是掌聲和“再放一遍”的呼喊。

前排的大哥和大佬們這時也不好意思起身走人,羅峰這部電影確實有讓他們再看一遍的興趣。

羅峰這時當然不會裝逼,他早就看到那些自己花錢買來的記者和編輯都已就位,現在不重播一遍,這些人明天拿什麼跟自己交差?

楚原和王天淋也坐回座位,他們也想再刷一遍,在二週目弄清楚一些細節部分。

這時一些人心裡有了預感,這部電影很可能會成為香港電影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式的佳作,就算票房無法擊敗《半斤八兩》,但兩者在影史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語。

楚原心裡想的更多,明年的奧斯卡,如果香港派羅峰這部《追隨》去參選,他是否有機會為香港掙回曆史上首部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項?

王天淋也想到了這個問題,香港電影別說是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了,連入圍前五都沒有過。還有歐洲三大電影節,華人同樣別說拿到最高獎,連二等獎都沒拿過。

如果香港電影審查委員會選出羅峰這部《追隨》參加明年的奧斯卡,那時會不會有突破?

這個不用他們想,羅峰肯定會參加明年2月份的柏林電影節,但要參加奧斯卡,那得先取得推薦資格才行。

歐洲三大電影節在參賽資格和評審制度上十分相似,均為報名即可參加的自主選擇模式,所以不需要本地電影審查委員會推薦,就可自行參加。

奧斯卡不同,參選影片必須是上一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某國商業性影院公映的大型故事片。而且每個國家和地區只能選送一部影片,這部影片由該國或該地區的電影組織或審查委員會推薦,且須加蓋英文字幕,送交學院外國片委員會審查。

香港目前還沒有權威的電影組織,負責檢測電影的部門叫做“影視及娛樂管理處”,一般簡稱“電檢處”,羅峰這部電影就是送到電檢處稽核後,才能上映。

“電檢處”有許多部門,其中就有一個“國際電影委員會”,專門負責每年參加世界各地電影節的選片,包括選出參加奧斯卡的影片,香港每年就只有一部電影能去參選。

這個“國際電影委員會”一共有18名成員,半數是電檢處的高階官員,其餘都是香港有影響力的大導演,他們的投票決定了每一年哪部香港電影能夠被送到奧斯卡參加“最佳外語片”的競選。

羅峰並不擔心自己的電影選不上,如果香港的電影人有眼無珠,最後顏面無光的也只能是整個香港電影。

現場幾十名記者和雜誌編輯,剛才只看了半部電影,每個人都是一頭霧水,根本看不懂這部電影講了什麼?

他們最多是看出羅峰對鏡頭的運用、精煉的臺詞、演員的演技,這些確實很帶感,在技術層面遠超那部《半斤八兩》。

但是他剪下的方式太跳躍了,他們完全弄不明白這些亂七八糟的劇情在講什麼?

現在電影進行重播,他們也知道自己是收了錢的,急忙全神貫注看起了電影。

這些人都是專職電影領域的記者和編輯,對於電影的鑑賞能力自然不低,影片前半段的倒敘和碎片化處理並沒有讓他們感到不耐煩,這方面要比佳藝的親友團強得多。

當看完電影的前半段後,再回憶先前看過的後半段,每個人都被這部電影巧奪天工的結構震驚了!

至於先前已經看過一遍完整電影的王天淋和楚原,包括幾位後來的大導演,此刻更是對羅峰的倒敘、插敘、包括前後交叉的剪輯方法佩服的五體投地。

這時再看到最後一個鏡頭流露出的餘韻,這些人心裡第一次生出了“電影居然還能這麼拍”的難以置信的情緒。

“這絕對是一部偉大的電影!”

“見鬼,我剛才把‘經典’兩字評給了《半斤八兩》,但現在我覺得那部電影就是狗屁!”

“無可挑剔,香港終於誕生自己的電影大師了!”

“這真是一個不足三十歲的導演的處女座?”

“你們說,蕭炎會不會也有這樣導演功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