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觀眾有沒有耐心看下去不好說,但這間放映廳裡的人肯定會耐心看到結尾。

羅峰這個試映,與香港傳統的“午夜場試映”壓根沒關係,在座不是被邵氏和佳藝拉來捧場的大哥和大佬,就是徹頭徹尾的自己人。

這時不要說電影越往後越讓人難以自拔,就算羅峰拍的不怎麼樣,大家也不會像真正的“午夜場試映”那樣,指著鼻子罵得他狗血淋頭。

那些匆匆趕來的記者和編輯,在影片後半段才拿著邀請函趕到,當然弄不明白電影后半程在講什麼,這些人才是真正的一頭霧水。

影片的最後,當看到羅峰在一組秀到爆炸的升格鏡頭中,也就是俗稱的慢鏡頭中,突然從人群裡消失了,最先站起來為他“啪啪啪”的就是楚原和王天淋。

方夢華也起身走到羅峰身邊,說了一句恭喜!

她沒有真正看懂這部電影,此時與大部分觀眾一樣似懂非懂,但這不妨礙她看出了這部電影比時下的香港電影水準高出太多。

這也是大部分觀眾最直觀的感受,什麼電影結構、剪輯手法、升格降格、快切慢搖、連續蒙太奇這類術語,普通觀眾才不會去關注。

有些人喜歡拿細節和術語來裝逼,但是99%的觀眾都不會關注5400秒裡的電影裡,某一秒出現了什麼不起的東西。

一個真正的好導演,只要能把故事講好,劇情緊湊,剪輯流暢,拍攝出的鏡頭讓觀眾覺得舒服,最好做到雅俗共賞,那麼90%的人都會覺得這是一部好電影。

但是這麼簡單的要求,香港八成以上的電影連一半都做不到,特別是在運鏡、構圖和剪輯上,這三項是最影響電影觀感的部分,此時的香港卻沒有幾部電影能合格,90%的電影連最基本的讓人流暢觀影都做不到。

羅峰這部電影沒能做到雅俗共賞,裝逼氣息也重了一些,但其餘方面已經不僅僅是“合格”這個初級階段了。

這部《追隨》開創一個顛覆式的影片結構,其意義就像一個小說作者開創了一個新題材,新流派一樣。

老金和小古也上前大讚羅峰拍得精彩,他們也沒有完全看懂這部電影,而且不算業內人士,但是鑑賞能力要比普通人出色一些,因為小說和電影在某些方面,其實有異曲同工之處。

他們不知道什麼是運鏡,什麼是構圖,更不知道什麼是剪輯和電影結構。

但這些就像是一部小說的文筆和寫作手法,哪怕不看劇情,單看一個人的文筆,你也能知道這部小說的下限了。

羅峰這部電影不光文筆好,劇情也超出時下的香港電影許多,特別是他講故事的方法高明瞭太多。

但這些觀眾仔細一想,雖然好像是看懂了這部電影,但除了讚歎電影情節精妙,大結局的反轉出人意料外,包括兩位大導演在內,大家似乎就講不出更多東西了,細節部分早已被羅峰碎片化的剪輯塗抹的一片模糊。

這讓不少人生出了再看一遍這部電影的想法,他們想弄清楚那些沒看清的細節。

這就是諾蘭這部電影的厲害之處,他能讓你第一遍就看明白講的是什麼故事,但卻讓你記不清細節,誘導你再看一遍。

陳龍等人很快就開始起鬨,大聲嚷嚷起來。

“峰少,你這部電影太深了,我們沒看明白,再播一遍吧!”

“是啊,我有好多疑問沒得到答案,再放一遍吧!”

“結局看懂了,但前面錯過了好多,再放一遍吧!”

“……”

這些人也不知道是真的沒看懂,想再看一遍,還是羅峰一早安排好的托兒,故意幫自己造勢。

最後連王京、杜其峰、林齡東這樣的未來大導演,都在叫喊著再放一遍。

也許對這些人來說,他們是真的想再看幾遍這部鬼斧神工的電影,他們有太多東西想要了解和學習。

“峰少,時間還早,你就再放一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