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部十三回 三大戰區無將領 閩南古城有故人(第2/3頁)
章節報錯
從1125年金兵南侵,直到1142年《紹興和議》簽訂,這個爭論才結束了。
——明確了投降求和。
1127年,宋高宗趙構即位之初,就面臨兩大問題:
如何鞏固帝位?
是否抗金、怎樣抗金?
理想狀態下,這兩個問題可以合成一體:
以抗金為號召來鞏固帝位,透過不斷鞏固帝位增強抗金實力。
但當時宋高宗趙構面臨著極其混亂的狀態,政治、經濟、軍事都已崩潰,體統瓦解,國家一度成為無組織狀態,他個人在揚州時也曾經倉皇一人逃竄。
另外軍力也不濟。
韓世忠軍三萬,張俊、岳飛軍都不及三萬,劉錡不滿二萬,川陝軍五、六萬,總共僅約十多萬,而且分佈在東西數千裡的戰線上,防守都極其困難。
還有:財政亦匱乏。
軍事所需,佔到宋財賦十之八九。
為徵稅,茶、鹽稅不夠,增加稅種;
農民、商賈、甚至和尚道士都在徵稅之列。
因為賦稅太重,激起民變,東南民患數起。
這還只是客觀條件限制。
在宋高宗趙構的內心世界裡,還有兩重憂慮:如果打敗金國,如何安置徽宗、欽宗二帝?
軍事作戰,容易形成軍事將領尾大不掉,難保再次出現“陳橋兵變”之事。
客觀條件,決定著能否戰敗金國。
後兩個憂慮,會導致他帝位不保。
對金議和,是宋高宗趙構的決斷,秦檜等人只是參與謀劃者。
對金議和的同時,就是剝奪領兵將領的軍權。
在宋高宗趙構的心裡,或者說在宋朝皇室的心裡,軍人擅權的危險性,遠遠高於北方民族的入侵。
在這些皇權所有者看來,金兵南侵,還可以向後方退避;
而且北方民族怕熱不能長期駐守,還有收復失地的可能。
但如果將帥趁勢造反,宋朝瞬間即滅亡。
所以,從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到宋高宗趙構的剝奪大將軍權,他們對軍人的防備是一以貫之的。
對於韓世忠、張俊、岳飛“三大戰區”的主將,南宋採用“明升高官,實奪軍權”的方式,同時削去軍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