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部 第十二回 好景不長 亂馬橫行(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十二部 第十二回 好景不長 亂馬橫行
話說閩國雖然也受到唐末戰亂的波及,但受波及程度不大。
閩地稱王后,至審領利用相對平靜的外部環境,開始著重進行內政建設展經濟招模人才。王審知知道江山來得不易,不敢放鬆懈怠。
他在生活上沒什麼過高的要求,只要夠家人吃喝就可以了。
因為王審知平時非常地節儉,在福建遂被稱為“鐵公雞”別人別想從他身上拔一根毛。
當然,王審知也不會隨隨便便就為別人辦事。
有一次,王審知穿的褲子破了一個大洞,換成一般人家再怎麼樣也會想到再做一條新的。
而王審知卻毫無慚愧之色,他用酒庫的麻布,自己麻利地撕下一塊補上了,別人覺得太寒磣了:
“堂堂閩王豈能穿不起新褲子?!”
王審知卻自以為樂。
有人送給王審知一個玻璃瓶子,在唐宋時這玻璃是絕對的稀罕物,價值不菲。
王審知當場就把瓶子摔到地上道:
“治國安民,用此物何用?!只能敗壞勤儉之風啊!”
王審知或許是故作清廉,多做兩條好褲子,收藏一個玻璃瓶子,就不能讓老百姓吃上飯嗎?!
當然不是!
但是他之所以這麼做,就是要樹立一個勤儉的榜樣,做給下面的人看:
上行於奢,下必從之。
試想,如果王審知自己太奢侈,身邊的人勢必會相互攀比,最後還不得去搜刮老百姓嗎?!
那樣的話,手下官員們得了財富,罵名卻要他來背,怎麼都覺得虧啊。
司馬光評價王審知說道:
“審知性儉約,常躡麻屨,府舍卑陋,未嘗營葺。寬刑薄賦,公私富實,境內以安。”
除此之外,王審知還非常重視發展農業生產。
他委派有生產經驗的顏仁鬱管理農業,又派得力的官吏“出巡州縣,勸課農桑”,把因戰亂而流亡各地的農民盡數招撫回鄉,給予合理安排,鼓勵他們開荒造田,發展生產。
王審知還決定凡耕種“公田”,其稅“什一”“斂不加暴”“莫有出征之役”等來減輕農民負擔,還鼓勵農民栽種茶樹,閩遂興茶葉生產,名聞海內外,並大量出口茶葉往世界各地。
後梁貞明二年,王審知又下令造鐵錢和鉛錢,和銅錢並行境內。
王審知造鉛鐵錢的動機和湖南的馬殷差不多,都是為了保護境內的經濟發展,減少銅錢外流,同時也能帶動福建經濟的發展。
福建和吳越嶺南一樣,都不遺餘力地發展海外貿易,“洋人”的錢不賺白不賺,東南亞、阿拉伯以及波斯的商船遂穿梭於福建沿海。
福建最重要的對外通商口岸是泉州(閩南城)。
好年頭卻不過三十多年而已矣!
且說五代十國時期的這閩國是一個小國,靠著地處偏遠,加上開國者王審知的開明,才保持了很多年的興盛和平安。
但外敵不強,內耗卻很厲害,王審知去世之後,宮廷鬥爭和內戰不斷。
閩康宗王繼鵬剛上任的時候,開始了規模浩大的工程建設——興建紫微宮,用水晶做裝飾品,又在螺峰上蓋白龍寺,其他多項宮廷建築也都同時開工建設,開銷巨大,中央財政很快就捉襟見肘。
一點都不節支啊!
那怎樣才能開源呢?!王繼鵬想了一個辦法。